■“臺灣美食街”元旦起撤離 ■將重新規劃,正在征集民意
過去
人和路是老廈門街巷,曾經的標簽是“小商品街”。
2011年6月,“臺灣美食街”正式進駐,生意火爆。
未來
將在鷺江道提升改造的大背景下,重新進行規劃,或重現老廈門風韻。
背景
人和路擁有
老城文化烙印
廈門日報資深人文地理編輯盧志明回顧人和路歷史時說,很早以前,人和路上就開著許多經營雜貨、南洋商品的商戶,但它同時又是繼開元路后開辟的馬路,兩者的反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頭擔著城市歷史變革,一頭連接現代風貌”。人和路曾經的標簽是“小商品街”、“本土風味”,而現在又作為老廈門街巷,擁有“老城文化”的烙印。
今后的一段時間,人和路可能不會再出現人頭攢動的景象——人和路“臺灣美食街”正式謝幕。
今年1月1日起,人和路“臺灣美食街”正式撤出,曾經繁華的攤點如今門戶緊鎖,幾年來,它帶來過爆棚的人氣,但由于油煙、噪音擾民,也讓周邊居民苦不堪言,矛盾頻發。
“臺灣美食街”謝幕后,人和路今后將何去何從?鷺江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仍在征集民意,還未有具體規劃。有專家建議,基于歷史以及在鷺江道提升改造的大背景下,人和路規劃重點打“人文牌”,是值得探討的方向。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人和路上,不見往日的洶涌游客潮。站在人和路與鷺江道交接路口,一張紅色通告貼在美食街第一間店鋪上:“人和路‘臺灣美食街’因租賃合約期滿,自2015年元月一日終止營業。”在這張紅色通告背后,是一整排拉上卷簾門的移動店面,有些店面招牌已經拆除。
1月1日起,人和路“臺灣美食街”正式撤出,曾經繁華的攤點如今門戶緊鎖。
人和路兩側大多經營餐飲的固定店面,目前仍然開張,但卻已經失了人氣。一位經營炭燒海鮮的店家連連嘆氣:“美食街關了之后,我們的生意也直線下滑,每日營業額甚至都不到之前的一半。”
然而居民對“臺灣美食街”的離去卻似乎沒有惋惜,“關門后的這幾天,油煙沒了,噪音沒了,總算睡了個多年來難得的好覺。”居民陳女士說。
觀點
人和路要找回
老廈門風味
福建旅游學會執行會長彭一萬指出,不做餐飲杜絕油煙,人和路還可以朝文化味發展,打上一組漂亮的“人文牌”。他建議,將其打造為廈門本土旅游產品伴手禮一條街,但伴手禮街要與其他伴手禮店面作區分,避免同質化的重要手段,就是集中引入最具廈門歷史文化風味的商品,貼近生活體現本土風韻。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市委副主委朱獎懷的觀點與彭一萬不謀而合,不過他是基于鷺江道整體改造提升的角度來看,將人和路與中山路的典型商業氛圍做區隔,走“老廈門”風,為鷺江道添上一抹人文味。
縱深
年吸引游客四五百萬
油煙卻讓居民煩惱
2011年9月,人和路“臺灣美食街”正式進駐,來自臺灣及各地的美食匯聚于此,人氣火速爆棚。
按照人和路美食街管理方的統計數據,美食街平日都有5000-10000人次到訪,周末甚至能達到2-3萬人次,一年下來,就有400-500萬人次。
在美食街的帶動下,人和路兩旁的固定店面店租也水漲船高——從最早的兩三千元無人問津,逐漸變成2-3萬都不愁租不出去的狀況。
但是,樓下商家賺得盆滿缽滿,樓上居民卻苦不堪言。在一派熱鬧場景之下,無法忽略的是人和路的逼仄與狹小。在這條僅有208米的小街上,中間一字排開48個攤位,留下的是僅能容兩人并排走過狹窄過道,“白天還好,一到夜晚人流量多的時候,想回家得靠‘擠’。”人和路居民說。
更讓居民受不了的,則是每日無止無盡的油煙、喧鬧。80多歲的老居民黃先生談起美食街連連搖頭,“窗戶從來不敢開,開了滿屋都是燒烤味,就連晾曬的衣服都有油煙味。”此外,為了拉攏生意,幾乎每個商販都自備話筒,“重復的廣告語天天聽,商戶一個比一個叫得大聲,簡直是噪音污染。”
另外,美食街占去了消防通道,安全隱患也讓居民一度十分困擾。
鷺江街道辦副主任張云鵬表示,之所以做出撤出“臺灣美食街”的抉擇,原因除了租約期滿之外,也是為了解決居民長期以來的困擾。
“人和路將重新進行規劃,不過目前尚未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張云鵬表示,如今正在進行規劃方案的民意征集,之后人和路將如何華麗轉身,一切還是未知數。(文/圖 記者 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