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一號難求”的名醫深入基層,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為部分黨員群眾免費體檢,暖心護航黨員群眾健康;創新“社會救助流動驛站”模式,覆蓋全區128個村(社區),惠及困難群眾2924人次;面對農產品滯銷,多方聯動助農銷售約100萬公斤包菜……
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翔安區各部門將學習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聚焦主題學、緊扣問題查、深入抓整改,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干、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改進作風,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學習教育帶來的新變化、新成效。
學用結合 精準施策解民憂
翔安區各部門堅持以學促干、學用結合,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實事、好事。6月29日,區委組織部聯合南普陀寺慈善會、區衛健局、金海街道等單位組織16位省級名中醫與臺灣中醫專家代表組成的義診團隊,將“黨建引領惠民生·義診服務進社區”辦到歐厝社區居民家門口。平日“一號難求”的專家們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居民,不僅如此,區委組織部、金海街道和醫護人員組成的黨員先鋒義診小隊深入社區開展“紅色暖心行動”,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老黨員提供上門診療服務,把黨的關懷送到家里。此次義診惠及了近800名市民,其中包括10位在廈臺胞,有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社區,促進學習教育成果在“為民辦實事”中落地見效,也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的內涵和成效。
此外,翔安區聚焦解決群眾可感可及的民生問題,創新推出“社會救助流動驛站”進村(社區)模式,實施現場辦公“一站通辦”,入戶定向摸排困難群眾454戶次,直接受理符合條件的救助申請528戶次,讓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救助服務。同時,組建“持證社工”、“愛心父母”等幫幫團,提供家政、家電維修等志愿服務,結對服務困難群眾超3800人次。建立“愛心資源倉庫”,發動社會愛心群體、愛心人士向困難群眾提供愛心物品、幫扶資金、就業崗位,已累計提供轉介服務1187人次,提供愛心物資價值132.71萬元。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驛站已覆蓋全區128個村(社區),惠及困難群眾2924人次,有力推動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造福百姓的生動實踐。
聚焦群眾 成果轉化惠民生
翔安區各部門堅持“學查改”貫通發力,將作風效能轉化為民生溫度,用“擔當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區委組織部、區衛健局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長效機制,為轄區198名生活困難黨員、流動黨員進行免費健康體檢;組織開展“紅心護航·翔愛醫心——腫瘤早篩公益行”暨翔安腫瘤防治公益聯盟黨群共建活動,為1600余名群眾免費腫瘤篩查,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優質醫療服務“零距離”。
區人社局聚焦守護百姓“養老錢”、“保命錢”,多措并舉筑牢社保基金“安全網”,推動為民服務走深走實。通過開展“深化以案促防、維護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月活動,對重點崗位開展“一對一”談心談話,擰緊思想閥門。深入開展“社保政策進基層”活動,發放宣傳資料、現場解讀政策,形成群防群治格局。同時,嚴格執行養老超期未認證人員信息比對工作流程相關制度,防止基金“跑、冒、滴、漏”。每月按10%隨機抽查業務檔案,對疑點數據及時排查、逐一整改;完善“人防+技防”監督體系,提升風險防控精準度與效率。在追繳基金時,充分發揮聯動協同優勢,對于跨地區異地追繳,由單位領導帶隊推進,有力為社保基金安全護航。
面對新圩鎮農戶包菜滯銷的困境,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全面摸排滯銷包菜情況及農戶具體訴求,建立詳細產銷臺賬,為精準施策提供數據支撐。主動對接廈門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夏商集團有限公司等21家企業,搭建“基地直采+電商直銷”平臺,推動直采直銷、集采集配模式,減少中間環節損耗。聯合多部門發起政府內部采購倡議,發動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食堂帶頭采購。同時,向社會發起倡議,倡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發動民營企業、學校、醫院等集體單位參與采購。這一系列紓困解難的舉措累計幫助菜農銷售包菜約100萬公斤,為農戶挽回損失近百萬元,讓“滯銷菜”變成了“暖心菜”。
下一步,翔安區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馳而不息推進作風建設,推動集中整治工作向縱深發力,確保學有質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做好服務民生“大文章”,不斷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民生福祉。
(廈門日報記者 曾嫣艷 通訊員 王暉強 戴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