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
●思明區老年大學創新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聯辦體系,突破傳統辦學模式,將教學點不斷延伸。
●湖里區老年大學創新打造“牽手共學、成果共享、境界共進”的代際文化品牌。
●集美區老年大學將以“荷葉說唱”為代表的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特色課程體系,打造出特色鮮明的文化養老品牌。
●海滄區老年大學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的“厝邊學堂”獲評廈門市首批老年教育品牌項目。
●同安區老年大學“松柏林”志愿服務隊截至去年底已累計發動4455人次(黨員839人次),開展368場志愿服務。
●翔安區委老干部局聯合區老年大學推出“1+3+5”智慧助老項目,入選教育部“智慧助老”優質教育培訓項目。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郭睿 通訊員 翁小華)2025年廈門市、區老年大學校長聯席會議日前召開,各區老年大學在會上充分交流了辦學經驗與創新成果。
在我市構建的市、區、鎮(街)、村(居)四級老年教育體系中,區級老年大學承擔著承上啟下的樞紐功能。這些學校依托區域資源優勢,不僅在地理空間上貼近老年學員生活圈,更通過整合轄區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當前,這些扎根基層的區級老年大學,已成為廈門老年群體求知求學、樂享生活的文化殿堂和重要精神家園。
老有所為
志愿服務擦亮銀齡先鋒底色
在同安區老年大學,老同學們都以加入“松柏林”志愿服務隊為榮。這是近年來同安區老年大學以黨建為核心引擎,積極組建的老年志愿服務隊。至2024年底,“松柏林”志愿服務隊已累計發動4455人次(黨員839人次),開展368場志愿服務,相關事跡登上《中國老年報》、學習強國等平臺,品牌影響力持續攀升。
“松柏林”的紅火,得益于學校創新構建“黨建+志愿服務”模式,在同安區委老干部局指導下,同安區老年大學成立兼合式黨支部,將200余名黨員按班級專業劃分為黨小組,組建14支老黨員志愿服務隊與3支特色服務隊,系統化打造“松柏林銀發先鋒”黨建品牌矩陣。在兼合式黨支部引領下,老年志愿者們活躍在關愛下一代、文明城市創建、矛盾調解、治安維護、文化繁榮、鄉村振興等領域。學校也不定期通過舉辦經驗交流、主題攝影展等活動,持續提升志愿者的參與感與成就感。
各區老年大學都有“老有所為”的精彩故事。每逢六一、國慶等節日,湖里區老年大學藝術團就會與轄區學校的孩子們一起登臺演出。學校始終秉承“助力少年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初心,創新打造“牽手共學、成果共享、境界共進”的代際文化品牌。通過開展“五老銀發講師團巡回宣講”“藝術團公益展演”“校際書畫聯展”“暑期文化夏令營”等活動大手牽小手,幫助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和優秀傳統文化,寫就“銀齡護苗、老少同心”的溫情樂章,近三年來累計惠及轄區中小學生超3萬人次。
在海滄區,近年來,區老年大學充分挖掘老年學員社會價值,成立銀發法治藝術團,以歌舞、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開展普法宣傳。該校聯合區司法局推出“法治大篷車海滄走透透”系列活動,深入轄區各村居、商場等地,將法律知識巧妙融入文藝表演。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活動10余場,惠及群眾5500余人次。
集美區老年大學組建涵蓋音樂、舞蹈、模特等領域的10支“晚霞志愿服務隊”,建立“月月有主題,季季有展演”的常態化服務機制。2024年共開展養老院慰問演出、社區文藝輔導等公益活動23場,既展現老年學員的學習成果,更搭建起服務社會的實踐平臺,累計參與學員達800余人次。
老有所學
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服務
從對智能設備發怵,到能獨立制作短視頻,70歲的繆阿姨在翔安區老年大學學習新本領,變得更“年輕”。
數字技術高速發展,老年人如何搭上智慧生活這趟車?早在2021年,翔安區委老干部局就聯合區老年大學推出“1+3+5”智慧助老項目,通過“學校+手機、電視、電腦”多終端融合教學,構建五大課堂體系,幫助老年人掌握新技術。
實用性強,是該項目的核心亮點之一。基于對老年人現實需求的充分調研,項目方針對性編寫《與老年人共享“智能時代”》系列教材,采用“圖文分步講解+案例模擬”形式,詳細講解智能手機基礎操作、微信社交及支付安全等知識,以及廈門掌上公交、線上就醫預約等本地化內容,讓老年人看得懂、學得會。
從教材到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該項目創新“以老助老”機制,選拔培養低齡老人成為“銀齡助教骨干”,由他們通過茶話會、互助小組帶動高齡老人學習,增強老年群體自我服務能力;聯動轄區高校資源,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一對一陪練”“情景劇模擬”等活動,幫助老人解決網上點餐、醫保碼查詢等實際問題。項目方還開發了“智慧助老”線上課程體系,在微信公眾號免費開放,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服務更多老年人。截至目前,該項目已成功幫助超3500名老年人,入選教育部“智慧助老”優質教育培訓項目,先后獲多項省級、國家級榮譽。
在集美區,秉承“文化養老、教育惠老”理念,集美區老年大學將以“荷葉說唱”為代表的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特色課程體系,聘請非遺傳承人組建教學團隊,開發系列校本教材。通過“理論教學+實踐展演”的沉浸式教學模式,讓老年學員在傳承閩南傳統文化中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累計培育非遺傳承學員300余人次,打造出特色鮮明的文化養老品牌。
開門辦學
多渠道擴大區級老年教育覆蓋面
區級老年大學扎根各區,是廈門老年教育資源惠及基層的重要一站。近年來,各區老年大學不僅持續擴大自身教學規模,也在創新探索多渠道打通老年教育覆蓋面。
思明區老年大學創新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聯辦體系,突破傳統辦學模式,將教學點不斷延伸。如今,除校本部外,前埔南區分校、機關干部分校、軍休干部專班等10多個特色教學點星羅棋布。其中,前埔南區分校堪稱基層老年教育自治典范。該校采用學員民主自治管理模式,在“零專職人員”的情況下實現高效運轉,20年來累計服務學員超2.5萬多人次,真正實現了老年學員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共同進步。
海滄區老年大學2019年起就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厝邊學堂”教學品牌,推動教育資源向社區基層下沉。六年多來,該區累計建成47個村居教學點,開設810個班次課程,服務學員超2.04萬人次,實現全區村居教學點全覆蓋。去年,“厝邊學堂”獲評廈門市首批老年教育品牌項目。
區里的老年教育也在跳出校園發力。思明區老年大學積極探索“開放辦學”模式,與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家養老機構等開展深度合作。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開設了官任國際學堂,滿足外籍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設立“中醫學堂”“醫體融合訓練班”,助力老年人掌握健康知識、提升身體素質;開辦“源泉學堂”,為半失能老人提供學習平臺。此外,學校還整合各方資源,重點打造金榜書院教學實踐基地、鼓浪嶼研學實踐基地、明珠養老院志愿服務實踐基地等實踐平臺。
集美區老年大學在太保家園、好慷致樂等養老機構設立“養教結合示范基地”教學點,開發適老化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康養”教學模式,將中醫養生、奏樂、習唱等課程融入日常康養服務,聯合醫療機構開展健康管理講座10余場,實現“教育服務”與“健康養老”的有機統一,惠及1300余名機構養老人員。經多年實踐,集美區已形成“區校示范引領、村居延伸服務、機構特色補充”的三級老年教育網絡。2024年全區老年教育入學人次同比增長30%,全區教學點增至71個。
海滄區老年大學創新推行“養教融合”模式,與建發溢佰養老中心、新陽日間照料中心共建教學基地,推出“游+學”特色課程。通過開展溫泉養生體驗、工業園參訪、手工DIY等校外研學活動,讓老年學員在趣味中學習知識,在體驗中提升素養。近期,學校還與海滄職業中專學校合作,積極共建校外研學基地,進一步拓展老年教育實踐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