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的事可以概括為‘追光逐電’,也就是研究如何更高效、穩定地實現從光到電的能量轉換,以及直流電、交流電轉換等電能變換技術問題。”
走進廈門市新能源發電設備與電能變換技術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多臺測試設備陳列有序,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實驗室副主任易龍強博士正帶領科研人員測試多款新研發的新能源發電設備。再過不久,這些設備將走向市場,點亮人們的美好生活。
作為依托智慧電能行業領軍企業科華數據建設的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搶抓新能源產業機遇,緊貼市場搞創新,截至目前已成功研發了液冷儲能系統、10MW/54.2MWh超大功率儲能系統、兆瓦級集散式升壓逆變一體機設備、核級直流系統充電器、逆變器、UPS(不間斷電源)產品等代表性產品,實現科研成果100%轉化,助力我市打造新能源產業創新之城。
擁抱市場 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試驗,修改;再試驗,再修改……這是易龍強和同事們的日常。“實驗室依托企業建設,有個好處是技術預研完成后可以很快推向產品線進行中試量產,一旦出現問題,也可以馬上回到實驗室做優化調整。”
在易龍強看來,研發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紙上”落到“地上”,離不開對市場的深刻洞察。“市場是龍頭,我們所有的研發課題都源于市場,結合前沿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來開發產品,讓研發直面客戶,讓產品緊跟市場。”
“實驗室此前打造的云動力預制式電力模組解決方案,就是和市場部門密切配合的成果。這個方案主要用于數據中心,有效為客戶節省了設備的占地空間,并降低系統能耗和熱量,使系統具備穩定和可靠性,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易龍強舉例說。
“基于科華人才團隊基礎、創新平臺基礎以及客戶應用基礎,我們做到了科研成果100%轉化,工程推廣應用方面也較為順利。”令易龍強自豪的是,重點實驗室已實現“研發一個、轉化一個、投產一個、應用一個”的良性循環。
前瞻布局 引領構網型儲能技術發展
科研不僅要著眼于當下,也要前瞻布局,望見未來的藍海。重點實驗室發力構網型儲能技術就是一個縮影。
構網型儲能,是近年來業內的焦點,相比于傳統的跟網型儲能技術,構網型儲能可以根據電網頻率/電壓的波動,自動調節輸出功率,實現對新能源高滲透率下電力系統電網的強力支撐。目前,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多地提出鼓勵按比例強制配置構網型儲能變流器。
“我們早在2018年就啟動構網型儲能研發設計。由于沒有過多的經驗可借鑒,重點實驗室發揮科華在電力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優勢,‘摸著石頭過河’。”易龍強說,如今,科華在構網型儲能技術領域處于行業的第一梯隊,相關技術已在寧夏、新疆等地的項目中得到應用。
易龍強表示,當前,構網型儲能技術仍處于發展初期,仍有工程應用難題待解,重點實驗室將繼續攻堅克難,積極創新構網型儲能技術,推動新能源從“跟網”向“構網”轉變。
聯動高校 向國家級課題發起攻關
眼下,重點實驗室正聯合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四川路橋開展“分布式能源裝置的變換拓撲結構及微網集成和控制技術”課題攻關,該課題已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分布式能源裝置的變換拓撲結構及微網集成和控制技術”,這個名字聽起來拗口,但事實上,它與我們熟悉的智能網聯道路建設密切相關。“智能網聯道路上設置了激光雷達、攝像頭、信號燈等,這些都離不開電力能源的強力支持,我們希望通過這個課題,解決交通系統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能源自洽等問題。”易龍強說。
易龍強進一步解釋,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好比組織一臺“多聲部的大合唱”。讓太陽能、風能,以及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的高熵能源能夠默契配合、協同合作,更好地服務智慧交通體系建設。
在易龍強看來,重點實驗室作為新能源技術的創新策源地,必須擴大“朋友圈”,加強和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合作。通過建設創新聯合體,加快項目落地。
“今年我們還和西安交大、中交投資、上海同陸云公司等合作,開展‘突發應急情況下道路自洽能源系統和自身連通保持與高彈性快速恢復技術’課題攻關,力求通過解決‘小切口’問題,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易龍強介紹,這個課題有望填補智能網聯道路交通系統的應急供電相關技術空白。
名片
廈門市新能源發電設備與電能變換技術重點實驗室
廈門市新能源發電設備與電能變換技術重點實驗室依托科華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以該實驗室為載體,科華數據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度開展產學研及科技項目合作,有效提升科技成果開發與成果產業化效率。
科華數據前身創立于1988年,立足電力電子核心技術,融合創新數字科技,提供數據中心、高端電源、清潔能源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戶。
(廈門日報記者 林露虹 圖/記者 張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