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自貿片區瞄準國際化發展方向,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核心,加速數字口岸建設——
為口岸營商環境 注入“數字動能”
率先全國口岸推出“船舶動態申報”功能、創新航空貨運“機邊分流”模式、全面實現進出口貨物查驗免預約、率先在全國實現原產地證書EMS自助寄遞……隨著一個個創新舉措接連“上新”,廈門數字口岸平臺的建成預計可提升企業作業效率50%,每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1.5億元,助力廈門外貿促穩提質,推動廈門口岸營商環境“加速跑”。
作為廈門更高水平數字口岸建設的重要一環,廈門數字口岸平臺由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和廈門海關共建,圍繞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口岸營商環境提質、企業降本增效等目標,以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為核心,最大限度匯聚口岸通關物流各環節數據,實現數據高效流轉,構建統一、高效、智能的口岸數字化平臺,為口岸營商環境注入“數字動能”。通過數字口岸平臺建設,將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從傳統的通關申報服務升級為口岸一體化作業樞紐,開啟口岸通關領域公共服務建設向國際貿易管理全鏈條公共服務的延伸軌道。
“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廈門自貿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自貿委與廈門海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創新關地合作模式,協同組織實施廈門市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以項目推進跨境貿易集成化改革,構建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口岸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外貿發展動力,促進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服務港口高質量發展。
需求導向
拓展功能物暢其流
走進廈門港繁忙的理貨作業現場,理貨人員正在對一批集裝箱進行箱號、鉛封號的查驗核對——手機打開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小程序,錄入鉛封情況、作業狀況,上傳集裝箱情況圖片,就能快速完成理貨作業。
查驗理貨是在貨物裝卸過程中,有關主體對貨物狀態、裝卸方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監督并作如實反映的一種檢驗鑒定活動。待查驗的集裝箱只有理貨完成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查驗作業。
過去,查驗理貨需要理貨人員拿著紙筆記錄每個集裝箱的鉛封號,在理貨作業完成后,回到辦公室錄入電腦,既來回奔波,又可能漏單出錯。
“數字口岸平臺推出手機端‘理貨確認’功能,通過流程優化,大幅提升了理貨時效性、精準率,理貨確認環節作業效率提升了約30%,加快了集裝箱的流轉速度。”廈門外輪理貨有限公司海天查驗組組長黃健介紹說。
效率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廈門自貿片區問需于企,梳理企業通關堵點,推進數字口岸平臺建設的持續探索。
“以主題教育為契機,我們聯合廈門海關等部門,以調研、座談等方式深入一線,了解企業的困難和需求,并聚焦口岸數字化轉型,打通痛點、難點、堵點。”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找準問題補短板,一批創新舉措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以創新貨物通關新模式的“智能云分流”為例,通過打通海關與碼頭數據,在海關查驗環節,只要提前報關,進口貨物到港的同時即可收到查驗指令,實現卸船分流,貨物流轉時間平均減少3小時以上。而在出口貨物方面,實現進閘分流,貨物在碼頭內裝卸和運輸的次數減少50%,時間壓縮90%,實現15分鐘“一步到位”。
圍繞企業需求導向和政策提升完善兩個方面,廈門數字口岸平臺邊建設邊試點邊服務,服務范圍持續延伸,功能搭建不斷完善。在此前揭曉的廈門市2023年度市區兩級“十佳”營商環境創新舉措中,廈門自貿委和廈門海關報送的“建設廈門數字口岸,提升通關服務水平”入選市級“十佳”創新舉措。此外,數字口岸平臺的“貨物智能云分流,關港聯動促提升”入選2023年度廈門市公共數據優秀共享案例。
做強底座
數據流轉互聯互通
不久前,數字口岸平臺的又一創新亮點——“海運物流鏈”功能落地開花。借助該功能,海運進出口的境外裝貨、訂艙排載、報關申報等全流程即可實現“一鏈全覽”“一站通辦”。
“查詢+操作”的全流程海運作業鏈如何實現?不同環節間的數據互聯互通至關重要。
“海運物流鏈”功能在廈門口岸物流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建設,此前,該平臺已在廈門自貿委牽頭下,聯合市交通局、港務控股集團等部門和企業通力協作,匯集了船舶AIS、海運物流、集裝箱動態、空運物流、車輛定位等多方數據。目前,平臺正在與廈門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廈門船代云平臺等進行用戶對接,進一步暢通數據流轉。
“數據是口岸運行的‘血液’,是影響通關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的相關負責人看來,讓“數字血液”真正流動起來,是口岸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早在廈門自貿片區成立之初,廈門便以制度創新為抓手,聚焦通關貿易便利化,做強數字底座,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集合口岸辦、海關、海事、邊檢等口岸聯檢部門共建,發改、工信、商務、港口等10多個政府部門參與,全力打造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
平臺整合了跨部門監管流程,建立起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互換機制,以“一個平臺、一個界面、一點接入、一次申報”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國際貿易條塊分割、資源分散、企業重復申報的問題。
八年多的開發建設中,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的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成為數字口岸建設的“最強大腦”,不斷實現功能集成優化。平臺現已累計上線“通關服務”“物流服務”“金融服務”“跨境電商”等九大功能板塊、70個應用系統。
“‘單一窗口’的核心價值是數據交換和共享。”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廈門數字口岸平臺已接入碼頭、場站、理貨公司、拖車公司等相關企業,以及海關、稅務局等相關部門的40多個外部單位數據。
廈門自貿委聚焦深化“智慧口岸”和口岸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構建統一、高效、智能的廈門數字口岸平臺建設。2022年、2023年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共推出具體舉措141項,其中通過數字口岸平臺實現的有43項,占全部措施的三分之一,有效推動了廈門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向更高水平邁進。
數據顯示,在優化通關環境方面,截至2022年12月,廈門關區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較2017年分別壓縮78.16%和95.99%,助力廈門口岸在十大海運集裝箱口岸營商環境測評中連續四年獲評最優。在服務企業方面,截至2023年12月,平臺累計注冊企業(機構)1.8萬家,注冊用戶22.25萬個。
走向國際
數字賦能高水平開放
2023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廈門自貿片區“航空貨運電子信息化”名列其中,是福建省自貿區唯一入選的改革試點經驗。
此項改革依托“單一窗口”建設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多角色并聯協同作業,多重紙面單證轉為線上流轉,提升貨站收運作業效率90%。目前,平臺已與20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航空公司成功對接,實現互聯互通。2023年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全年累計作業量突破34.09萬票,其中進口運單電子化作業量13.64萬票,出口運單電子化作業量20.45萬票。
以數字化帶動國際化,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廈門自貿片區圍繞積極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以“絲路海運”航線的加速布局,主動對接國際交通體系和全球物流網絡,推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打造“一帶一路”投資服務圈。同時,片區進一步支持新業態健康發展,探索建設出口跨境電商退貨中心倉,解決退貨難、退貨貴、周期長等問題,打通退賣循環通道;上線綜保區數字監管綜合服務平臺“跨境電商貨物”功能,便利非保貨物出入綜保區跨境電商監管場所,實現“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高效聯動……
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將進一步提升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服務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數字貿易、服務貿易、離岸貿易、口岸服務融合發展,探索在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開設金磚國家服務專區,聯合廈門海事局共建海上運輸“單一窗口”,真正以高質量“數字口岸”建設,賦能廈門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廈門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節點城市。(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周瑩 嚴偉榮 王李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