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與漳州,這兩座城市同處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因區位和交通而緊密相連。
如今,廈漳之間的距離有望再度拉近——隨著項目控制性工程仙靈旗隧道進入主體施工階段,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正式邁入建設關鍵期,根據線路規劃,這條公路將通過線路上的“截彎取直”,縮短廈門集美與漳州長泰公路通勤距離,為城市互聯互通按下“加速鍵”。
“這對百姓而言,是速度、是高效;對于廈門經濟特區而言,是發展、是前景。”市高(快)速通道建設指揮部(以下簡稱“市高(快)指”)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是落實我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的重要舉措,未來它還將作為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布局規劃“八縱十一橫十五聯”重要組成部分,聯通廈漳泉都市圈交通網絡,促進產城、區域之間的高效融合,為“物暢其流、人暢其行”的交通強國廈門篇章注入新內涵。
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仙靈旗隧道施工現場。
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 (灌口中路-國道324復線段)一標高架橋。
一隧互通 廈漳往來將更便捷
打開手機地圖,從灌口中路駕車導航到廈漳邊界附近的后坊村,所呈現的推薦路線多為“弧形”,地界之間延綿的山脈猶如一道“屏障”,使既有公路繞山修建,直線距離僅有10余公里的灌口、后坊兩地,目前實際行駛路程需要花費近50分鐘。
“從廈門到長泰馬洋溪,我通常走杏前路或廈蓉高速,鄰近馬洋溪路段,線路盤山而行、路況復雜。每到此處,我必須降低車速、格外集中精力。”在馬洋溪后坊村經營民宿的邵龍泰每周都要多次往返廈漳兩地,較長的通勤時間與路程,無形中增加了他的經營成本。他說:“按照正常行車速度,當前一趟路程平均需要花費近60分鐘,但隨著未來這條新路直通后坊村,我的通勤時間應該能節省一半。”
邵龍泰口中的新路,指的是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該工程全長約9.7公里,起于灌口中路,終于仙靈旗隧道廈門段,主線按一級公路結合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設計時速80公里。根據線路規劃,項目幾乎以一條“直線”的形式聯通廈門集美和漳州長泰,沿途修筑隧道穿越仙靈旗山,區域交通“截彎取直”,真正實現“一隧互通”。
“目前,項目灌口中路段已經試通車,全線工程預計將于2026年貫通。”項目代建單位廈門路橋百城公司項目負責人王洪昌介紹,全線完工的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將與安仁大道-杏前路-杏林大橋連成一線,這意味著市民駕車從島內經杏林大橋,可實現主線快速直達漳州長泰,全程“無燈暢行”。
路通百業興。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交通網絡的再度織密,承載的是飛馳車流,激活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區域快速路網完善優化,增強了特區環灣聯系及對外銜接,成為特區構建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重要支撐,“跨島發展天地寬”;遠期,項目將作為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重要銜接段,串聯起海西經濟帶新動脈。
一次改變 優化施工利民生
隨著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灌口中路段試通車,曾經長期困擾周邊市民的交通堵點“通了”——此次試通車的部分為項目的進島半幅高架橋,全長約1.1公里,雙向六車道,過境車輛由七甲路口上匝道橋、進入主線快速路,“跨越”灌口中路的地面紅綠燈,于鐵山路口下橋,實現了與周邊社會車輛合理分流,運轉高效、車流暢行,區域交通便捷水平顯著提升。
近日,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項目出島半幅高架橋以及地面工程也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在一線工人通力協作下,道路瀝青鋪設以及畫線部分正加速推進,預計下個月初該節段可實現全面通車。
記者還注意到,項目原設計圖與現有建設情況之間存在著些許“不同”:原先設計中支撐匝道的門式墩,如今被花瓶狀墩柱所取代。“‘門式墩’顧名思義,就是形如門框狀的墩柱結構,其最大特點是有兩根墩柱。在施工前期調研中我們注意到,由于該墩形兩柱之間存在較大跨度,實際施工時,外側墩柱幾乎豎立在沿線商鋪的門前。貿然施工將對群眾生活和經營有較大影響。”王洪昌說。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其落腳點在于便民惠民。當項目施工與人民利益相沖突時,市(高)快指主動下沉一線,了解沿線群眾的訴求,奔著問題去、盯著難題改,圍繞省工地黨建“6432”工作模式要求開展工作,激活工地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為路地矛盾“破冰”。
經過業內專家研討,市(高)快指指導代建單位將兩側匝道的部分門式墩替換為花瓶墩,“單墩柱”取代了跨度長的“雙墩柱”,工程作業面的壓縮、土地集約利用,避免了施工征遷對沿線居民的影響;管線遷改、交通導改難度降低,使整體工程量減少,也縮短了施工工期,還路于民“再提速”……項目在建設中“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儼然成為特區交通基礎設施施工“路地共建,和諧共贏”的新樣板。
一把標尺 把好質量安全關
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仙靈旗隧道是項目全線控制性工程,該隧道由廈漳聯合共建、雙向掘進,最終在仙靈旗山體內形成約4.92公里長的隧道。經測算,屆時廈門-長泰快速直達的時間有望縮短至15分鐘,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建設者們花費近3年時間“精心打磨”。
項目施工單位負責人介紹,仙靈旗隧道施工技術復雜,沿線存有2處斷層破碎帶、4處裂隙帶,變形、涌水屢見不鮮;洞頂正上方,高壓鐵塔等特殊建筑橫跨其上,苛刻的外部環境為項目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質量與安全,這是工程自立項以來,恒久不變的“底線”。錨定“創精品工程”質量控制目標,建設之初,市高(快)指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靠前站位、主動作為,協同代建方、施工方開展聯動,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理念,在日常作業中,以高水平、高標準、高要求抓好安全生產;在攻堅克難中,通過強信心、強創新、強實效推動品質垂范。
“數碼電子雷管”這項新興技術是當前牽動項目隧道開挖進度的“主力”。以一組數據可以體現其優勢:“數碼電子雷管”測試合格率將近100%,爆破施工效率與安全性有保證;一體式“數碼電子雷管”的大小通常只有普通雷管的5%至10%,并且可通過信號傳遞,控制每一個爆炸點的爆破時間、火力、火藥數量等,可實現隧道內“剝洋蔥”式的精準爆破,這也為項目以“厘米級”品質標準要求“千米”隧道提供了底氣。
“質量+安全”兩手抓雙手硬。項目施工單位負責人表示,除了技術手段外,目前項目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實時報檢監察體系,“關鍵崗位有黨員守著、作業現場有黨員盯著、重要環節有黨員把著”,每一道工序都保存質量檢查驗收和記錄,項目質量管控可追溯,確保安全文明施工各項措施落實落細。
名片
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
工程全長約9.7公里,起于灌口中路,終于仙靈旗隧道廈門段,主線按一級公路結合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設計時速80公里。
工程預計將于2026年貫通,屆時,工程將與安仁大道-杏前路-杏林大橋連成一線,這意味著市民駕車從島內經杏林大橋,可實現主線快速直達漳州長泰,全程“無燈暢行”。
點擊
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灌口中路段
試通車的部分為項目的進島半幅高架橋,全長約1.1公里,雙向六車道,過境車輛由七甲路口上匝道橋、進入主線快速路,“跨越”灌口中路的地面紅綠燈,于鐵山路口下橋,實現了與周邊社會車輛合理分流,區域交通便捷水平顯著提升。(廈門日報記者 謝嘉迪 圖/記者 王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