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三所鯨豚館展示的灰鯨標本。
“第一次近距離觀察這么大的動物標本,太震撼了!”3日上午,在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鯨豚館里,市民仰望十余米長的灰鯨標本,連聲感嘆。講解員林云鵬說,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洋三所鯨豚館開放日期間,不僅展示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灰鯨標本,還有各類海洋生物標本,“一定能讓市民游客一飽眼福。”
“它體長約13米,重約21噸。”林云鵬介紹,標本由一具早年在平潭海域內發現的擱淺灰鯨制作而成,是迄今為止此種類生物在我國海域內擱淺、捕獲記錄中的最大個體。
“我似乎能想象出這只灰鯨在海中暢游的畫面,它是不是很兇猛?它身上一點一點的白斑是打斗時留下的傷疤嗎?”觀展的胡同學拋出的問題,讓眾人大笑不已。“灰鯨是很溫順的動物啦!”一旁的母親王女士趕忙糾正兒子。林云鵬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并補充道,灰鯨身上的白斑其實是寄生蟲留下來的痕跡。
“那它是怎么吃東西的?我看它好像沒有牙齒!”在場不少人都有同樣的疑問。“灰鯨用鯨須來濾食。”林云鵬說,攝食時它會張開大口,先把帶有小魚小蝦和浮游生物等的海水吞進去,再通過舌頭把海水壓出口腔,剩下的東西就留在鯨須或口腔內——再慢慢地把剩下的食物吞掉。
除了灰鯨,還有鯨鯊、領航鯨、飛旋海豚、中華白海豚……林云鵬一邊走一邊講解。來自河南的楊先生向林云鵬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還一邊在手機上記筆記。楊先生說,這些海洋動物,在內陸很難見到,“海洋世界真的很美妙。”(文/圖 廈門日報 見習記者 湯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