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30年來我的轉變,就是從情緒性反共到追求民族復興”,兩岸交流三十年學術研討會昨天在廈門登場,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在談及兩岸重啟交流以來的感悟時,做上述表示。87歲的廈大臺研院資深教授陳孔立(上圖)在會上則回憶首次赴臺交流時的情景,“臺灣當局仍有很強的防范心理,甚至懷疑大陸學者借學術交流‘搜集情報’”。
這場研討會由廈大臺灣研究中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創中心以及海峽交流文化中心共同主辦,兩岸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
陳孔立昨天系著一條紅黑條紋的領帶,這是他1992年首次赴臺參訪時,東吳大學送的禮物。而邀請陳孔立一行訪臺的,正是時任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的楊開煌,陳孔立也秀出已經泛黃的邀請函,勾起了兩岸開啟交流時的回憶。
雖然早在1986年,陳孔立就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與臺灣學者交流過,不過直到1992年11月,他才有機會踏上臺灣土地,那一次也是大陸研究兩岸問題的學者首次組團訪臺。陳孔立坦言,那時臺灣當局對大陸仍有很強的敵對、防范心理,當時廈大臺研所(廈大臺研院前身)有8位學者申請赴臺,臺當局以人數太多為由,硬是砍掉一半。4名學者在臺交流期間,臺當局安全部門也盯得很緊,“我們說,我們就是想多走走多看看,他們說,‘多走走多看看’難道不是為了搜集情報?”
楊開煌在演講時提到,臺當局做出開放交流的決定,一是頂不住老兵要求回鄉探親的壓力,二是為了強化反共的正當性,想讓臺灣老百姓都看看,大陸有多貧窮多落后。楊開煌說,“在兩岸交流之初,大家總喜歡以自己的習慣、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大陸,以為臺灣是普世的,什么都是最好的,但現在證明,我們并沒有比人家好!”
在談及研究兩岸問題的感受時,73歲的楊開煌說,許老爹(臺軍退役上將許歷農)的轉變,也是自己30年來的心路歷程,他已從當年情緒性反共,變成了追求民族復興。
陳孔立最后則指出,交流要有同胞感情,兩岸之間不僅要講“合法”、“合理”,還要講“合情”。交流不是一方戰勝另一方,而是要走向融合,走向兩岸一家親。
觀點
30年來,大陸越來越自信
在昨天的研討會上,廈大臺研院院長李鵬指出,30年來,不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兩岸的差距都越拉越大。他說,兩岸開放交流時,擁有十幾億人口大陸的GDP,僅是2000多萬人口臺灣的2倍多。但經30年的發展,大陸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GDP是臺灣的21.9倍,大陸數個省份的經濟總量已超越臺灣,越來越多的省份即將超越臺灣。除了經濟,兩岸的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創新能力都迅速拉開距離,臺灣幾乎處于全面落后狀態。
李鵬進一步指出,臺灣過去引以為傲的軟實力,也在衰減之中,不論是民眾的創造力、文化的感召力,還是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都無法與大陸相提并論。臺灣目前僅存的軟實力“優勢”大概就剩民眾素質和文明素養,但這方面兩岸的差距也在拉近。李鵬認為,現在大陸無論是官方還是民眾,在看待臺灣問題時越來越有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海峽導報記者薛洋/文梁張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