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的姓氏不少,但在廈門,誰見到我的姓,都會感慨一句‘新鮮’!”祖籍四川的姑娘鮮慧笑著說。無巧不成書,鮮姓和它的本義一樣:新鮮少見、與眾不同。
“許多人一見我的姓就會開玩笑:你們全家都是小鮮肉。”鮮慧總是會被初識的朋友們“調戲”一番,面對大伙的打趣她一笑了之。不過,她總不忘糾正對方的讀音:“鮮字是個多音字,用于姓氏的讀音同‘險’,而不是發‘先’的音。”
鮮慧的老家在四川成都,在當地鮮姓也不太多見。來到廈門后見多了驚訝的目光,鮮慧從小就留意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她告訴導報記者,鮮姓起源最常見的說法有三種:一以地名為姓,周武王在伐滅商紂后,建立周朝,并將紂王叔叔箕子的支庶子孫授封鮮地,他們遂以地名中的鮮字為姓,乃成“鮮氏”;二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子鮮,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三是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鮮于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擁有罕見姓氏,上學的時候可不敢開小差。“我可是課堂上老師提問最多的人之一。”鮮慧笑道,她曾創下一天六節課、節節被點名的紀錄。此外,快遞小哥對她的姓氏格外關注,每次收寄物品時總不相信這是真名,“問的次數多了,我干脆舍姓留名,只用‘小慧’二字,反正地址電話不錯,收寄東西就沒有問題。”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網絡交流中,“我的微信名就是鮮慧,可陌生人很少知道這就是本名。”
姓氏與眾不同,外號更讓人點贊。“從小到大,朋友們都叫我名字的諧音‘賢惠’。”鮮慧打趣道。有趣的是鮮慧的媽媽姓“邢”,在老家別人都管她們母女倆叫“新(邢)鮮組合”。
雖說姓氏罕見,來到廈門后鮮慧還真遇到過家門。上個月打網約車,發現師傅也姓“鮮”,兩個人都十分驚奇,熱聊后發現對方是重慶人,還是半個老鄉,“坐在車里,還舍不得下車了”。(記者 朱黃/文 陳巧思/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