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晚報報道 前幾天,白領辭職擺攤的“不干體”微博走紅網絡,一下子撩起了白領們擺脫忙碌高壓工作,追求自在多金小吃攤生涯的想法。路邊的小吃攤,真的有白領們所向往的這么能吸金,這么有吸引力嗎?廈門的路邊攤產業究竟有多大?他們如何經營,如何規范,才能既服務市民又能為城市增添魅力?
“一直都無心工作,終于下定決心不干了。這么多年了,對五道口還是挺有感情,于是,在五道口搜狐樓下弄了個煎餅攤。各位曾經的同事,走過路過都來照顧我的生意哦!熟人給倆蛋!”這是近日在白領中流行的“不干體”。
網傳由搜狐社區副主編“我是M99”發布的“白領辭職賣煎餅”信息,雖很快被證實只是在拍微電影,屬不實信息,卻引發“不干體”流行網絡。對此,有人認為,在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壓力下,如今的白領更追求小吃攤攤主的自在、多金。“我有一個小吃攤”成了白領的新理想。
擁有一個小吃攤,是否賺得比白領多還比白領自由輕松?昨天,本報記者就無證小吃攤這一“灰色經濟”展開調查。
【現狀】
無證小吃攤
匯聚各地“美食”
在嘉禾路SM一帶,各式各樣的小吃攤有時多得讓人行路難。銷售的品種也越來越多,堪稱薈萃各地“美食”:麻辣燙、關東煮、酸辣粉、涼皮、腸粉、手抓餅、雞蛋餅、臭豆腐、水餃、鹵料、燒烤、春卷……從傍晚五六點開始,小吃攤的生意漸入佳境。記者在一個做香醬餅的攤位前站了30分鐘,只見前來買餅的人絡繹不絕,有時甚至要排隊等候。一鍋餅約2.5斤重,每斤售價8元。30分鐘內就賣掉十來鍋餅,攤主200元到手。
“生意好時,一個攤位一天能進賬上千元。”一位與小吃攤打交道多年的城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像麻辣燙,一團面,三種菜就賣5元,很多人一次要吃十幾元,雞蛋餅一個三元,不少人一買就是三五個。”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雖然執法力度不斷加大,但廈門的無證小吃攤卻越演越烈。“僅SM一帶就有2000多攤,江頭一帶也有1000多攤。廈門島內的無證小吃攤應不下2萬家。”
“租不起店面,進工廠打工又辛苦,也不像白領,坐坐辦公室就有錢賺。我們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會,只好擺個小吃攤養家糊口。”烏石浦的一個“城中村”內聚集了相當一批無證小吃攤主,他們這樣對記者表述選擇擺小吃攤的動機。
【算賬】
街邊小吃攤不便宜,一個手抓餅賣5-8元
假如搜狐社區副主編擺小吃攤,能月入多少?對此,多名城管認為:“小吃攤主收入不比我們低,一個攤位,一個月少則四五千元的收入,多者可達上萬元。”
“街邊小吃攤不便宜啊。”在一個麻辣燙小吃攤,白領小黃面對攤主報出的“13元”價格,感覺有點心疼。攤主遞過來的碗中,有一團泡面,三種菜,兩串丸子,一串豆腐。
“泡面2元,素菜1元,丸類3元,豆腐1.5元,快餐盒0.5元,所以總價是13元。”攤主一一報價。他說:“不是我們愿意賣得貴,是因為現在物價很高。”
記者在蓮坂一帶調查發現,無證小吃攤確實賣得不便宜,一個手抓餅賣5-8元,一碗刀削面賣8-10元。
據城管透露,多數小吃攤的毛利達到百分之七十。昨天,記者對小吃攤的一些原料進價做了調查。在永輝超市,一袋7包的泡面賣4.2元,平均一包0.6元,小吃攤賣2元。12朵鮮香菇,永輝超市賣1.3元,而關東煮一串香菇3朵賣2元,12朵可賣8元。三顆上海青永輝超市賣0.75元,關東煮一棵賣1元。這三種食材,街邊小吃攤的毛利確實達到七成左右。
據蓮坂小吃攤攤主老劉透露,麻辣燙、關東煮、雞蛋餅毛利最高,可達70%,也是最熱賣的;牛雜利潤最低,因為其以葷菜為主,大約只有40%的毛利。涼粉、涼皮零售價便宜,一份只賣三至五元,但生意最不好。“可能因為是涼的,又是素的,大家不愛吃。”
以一個關東煮攤一天接客60人,每人平均消費10元計算,一個月能賣到18000元的營業額,毛利可達12000元。扣除損耗、液化氣等成本,一個攤位月入萬元并不是夢。
與正規經營的餐館必須承擔店租、物業、稅收等各類費用不同,無證攤販賺到的錢全部進入自己囊中。一位城管人員說:“他們沒什么成本,除了被城管抓到,每次罰款100元。但他們很有經驗,也不太容易被抓。”
【訴苦】
一天七八小時日曬雨淋,收入也不穩定
雖然“我是M99”發布的微博信息不實,其對擺小吃攤的熱情卻得到很多網友的支持。知名微博@互聯網的那點事建議她:“親,不如將錯就錯唄!你的煎餅事業一定比副主編紅火!”
然而,許多小吃攤主得知白領把他們的生計想像得如此美好時,不由苦笑。
“擺小吃攤成白領新理想?你來試試看,兩天你就受不了了。”
“一天七八個小時站在熱鍋邊,這掙的可都是辛苦錢、血汗錢吶。”經營香醬餅的曾女士說。經營涼粉的黃先生則說,前一陣子一直下雨,幾乎沒什么生意,他曾創下一天只賣三份涼粉的紀錄。“所有賣不完的食材,當晚都得倒掉,你說我能掙到錢嗎?”
“你們當白領的,雖然有些壓力,畢竟表面風光。而我們這一行是讓人看不起的,我曾經親耳聽到有人這樣教育小孩:你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后就只能在路邊賣煎餅。”另一位小吃攤主說。
【聲音】
廈門不少老字號是從小吃攤干起
“擺攤也是很能出人才的。廈門的名牌小吃黃則和、吳再添都是從擺攤起步。事實上,廈門有些小吃攤,像大同路這一帶有一位大姐的花生湯攤、一位小伙子的面條攤,口味佳、干凈衛生,相當受歡迎。如果真有白領加盟這一行,他們善于運用網絡、善于宣傳,完全可以做出一番大事業。”廈門老字號賴厝埕扁食經營者黃國寶說。
集美職業技術學校烹飪專業部主任、省烹飪協會常務理事胡藝忠認為,如果白領肯放下架子,潛心鉆研,做小吃還是來錢很快的。白領擺攤可作為創業的第一步,“畢竟擺攤屬‘灰色經濟’,不太規范,但他可因此得到鍛煉,積累經驗、資金,一旦條件成熟,就可選合適的店址開店。”
劃出專門區域 提升業者素質
胡藝忠認為,與其“堵”,不如疏導,政府可劃出一定區域,以較低廉租金引導小吃攤業者進場經營,并在食品安全、環境衛生、價格等方面進行規范,扶持小吃業。
他介紹,目前灌口和海滄都在規劃建設較大規模的美食城,以較低廉租金吸引業者入駐,島內也可選定一些地點進行規劃。廈門是座旅游城市,小吃又是旅游的重要環節,如果白領能加盟,小吃業者素質提升,又可為廈門旅游業“加分”。
【編后】
路邊擺小吃攤,無疑會妨礙路人行走,也影響城市形象;且衛生得不到保證,也影響食客身體健康。但由于其與正規小吃店相比,價格相對較低,又匯聚全國各地美食,所以能滿足部分消費者的需求;當然,它也可解決部分人群的就業問題。對這種漸成規模的“路邊攤經濟”,簡單取締或放任自流,都不是明智之舉。如何進行合理疏導,實現多方共贏,很考驗我們城市管理的智慧。
從另一個角度說,路邊攤規模之所以越來越龐大,而很多正規飲食店卻經營慘淡,反映出正規經營者的成本壓力過大,這也表明,盡快為正規經營的小微企業減輕租金、稅費等負擔,已是當務之急。(文/記者 劉麗英 圖/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