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爭相拍照。
宋代孤本《錦繡萬花谷》
據廈門商報報道過云樓藏書來了。時隔7年之后,向來秘不示人的過云樓藏書,將以宋代孤本《錦繡萬花谷》打頭陣,于昨天上午在廈門謙記古美術館展出。
愛書的讀者,請抓緊前來欣賞“藏書甲江南”的過云樓典藏風采,因為展期只到今天傍晚為止。
北京匡時2012春拍精品的全國巡展亮出了許多重量級拍品,但由傳世孤本宋版古籍《錦繡萬花谷》領銜的過云樓藏書是其中最搶眼、引發社會議論最多的展品。
7年前,這批藏書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被一神秘買家以2310萬元高價拍走,如今再現江湖,身價已經飆至1.8億。
秘藏古書百余年
即將現身拍場的過云樓藏書,共179部古籍,近500冊,是過云樓全部藏書的四分之一。既有宋刻《錦繡萬花谷》、元刻《皇朝名臣續碑傳琬琰集》這樣名重天下的存世孤本;也有元代劉氏日新堂、明代毛氏汲古閣這樣鼎鼎有名的藏書家和出版家刊刻的善本;還有黃丕烈、顧廣圻、鮑廷博等大家批校手跡。在民國時期,這些善本就已是千金難求的國寶級藏品。
江南顧氏家族的過云樓,是聞名天下的私家藏書樓,自清道光以來歷經六代,前后150年,每一世子孫都盡力護書。其藏書集宋元古槧、精寫舊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譜800余種,建構出過云樓甲江南的藏書體系。
過云樓的藏書雖豐,卻從不對外公開。民國教育總長傅增湘與顧家交情深湛,得到過一次機會進入過云樓,進入時還不能帶紙筆抄錄。顧家護書有14條禁忌,比如酒后不能近書,天氣太熱或太冷,過云樓都要封閉……因此,《錦繡萬花谷》歷時800多年仍然品相完好,未遭蟲蛀,紙質也未碎裂。
宋代也有“百度”
宋元善本寥若晨星,收藏界向有“寸紙寸金”的說法。而《錦繡萬花谷》分為前集40卷24冊,后集40卷16冊,共40冊,是宋代人的百科全書和“數據庫”,稱為“類書”。“放在今天來說,那就是讀書人的‘百度’了。”
展覽現場,參觀者絡繹不絕,多數人都是慕《錦繡萬花谷》之名而來,這是目前世界上部頭最大的宋版書,保存了大量佚傳古籍中的內容,記載了宋人書籍的原貌,讓我們無限接近于宋人的知識世界。
有專家就發現,前卷第33冊中記載的《夢溪筆談》內容,和如今流傳下來的版本中有13處不同。因為過云樓藏書年代更久遠,所以無形中校正了現有版本《夢溪筆談》中的錯誤和紕漏。
值得一提的是,為保證過云樓藏書的系統性,本批古籍整體參拍,絕不拆零。拍賣方表示,如果國有文博機構拍得這套過云樓藏書,或私人拍得后捐給國有文博機構,拍賣方將捐出全部買方傭金,用于文物保護或公益事業。初步估算,這部分傭金將在2000萬元以上。
江南顧氏 六代護書
百年來,過云樓藏書的傳承曾數歷驚險。先是清末民初時,日本專門研究中國古籍版本的島田翰在財閥支持下,覬覦過云樓藏書,未能得逞;抗戰時期,為避戰火,過云樓曾將800多部藏書陸續轉往滬上租界,而后甘守清貧———只要隨便賣出一件藏品,便夠全家吃用好多年;“文革”時,顧氏“過云樓”亦被查抄,后查抄物歸還了顧氏后人。
顧家流傳一個故事:1938年逃往上海途中,僅有的一輛車裝滿了書畫古籍,沒法坐人。無奈之下顧公雄將兩個兒子留在汽車站一家小店的閣樓上,先將文物運往上海。
上海親戚見面就問:“孩子呢?”顧公雄這才急起來:“喔喲,還在汽車站!”從此顧家親友經常笑話他,只要書畫,連兒子也不要了。(記者龔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