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晚報報道 隨著氣溫日漸升高,喜歡喝茶的人開始將熱情轉向茶飲料。昨日,記者走訪我市各大超市時發現,各種品牌的茶飲料已成為飲料柜中的“主角”,它們紛紛打出“原葉”、“自然”、“嚴選烏龍茶”、“好茶味”等旗號,與純天然的茶“套近乎”。有的還在飲料瓶的顯眼位置宣傳茶葉的特點,如綠葉鑲紅邊、慢揉細捻等。
記者隨意選取了4個品牌的5款茶飲料,仔細看其說明,包括康師傅在內的這些茶飲料,均未標明茶含量。
多數茶飲料的配料表頗為復雜,表明茶飲料中含有各種成分,包括純凈水、白砂糖、檸檬酸、紅茶粉、檸檬酸鈉、精制鹽、維生素C、焦糖色、食用香精等,但未標明含量。對茶多酚的含量,也并沒有具體說明。關于茶飲料的性質,有的稱是“調味茶飲品”、有的稱是“復合茶飲料”、有的稱是“原味茶飲料”,有的稱是“檸檬味茶飲料”,有的又稱是“茉莉花味綠茶飲料”,令人難以理解其含意。
標準
茶多酚含量低
只能算調味茶飲料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2008年我國出臺了茶飲料國家標準,其中涉及原料、品名和成分含量的相關規定。在這個標準中,將茶飲料分為茶飲料(茶湯)、調味茶飲料、復(混)合茶飲料等三類。對于茶飲料(茶湯),要求茶多酚的含量須≥300mg/kg,其中綠茶飲料的茶多酚含量須≥500mg/kg。茶多酚含量若不達標,則只能被歸為茶味飲料。
記者遍查超市中的各類以“茶”面目示人的茶飲料,發現只有一款標明茶多酚含量,這款農夫山泉的茶飲料,標明的含量是180mg/kg,并自稱是“調味茶飲料”。
香港一家茶飲料生產企業的供應商楊先生表示,調味茶飲料之所以不標明茶含量,主要因其中的茶含量微乎其微甚至沒有茶。
集美輕工學校肖育發老師向記者介紹,他們學校的老師曾經成功地用各種添加劑,不需一片茶葉就調制出“茶飲料”。
揭秘
純茶飲料
成本是調味茶的幾十倍
令人困惑的是,我國的茶葉產量極大,低端茶葉價格極其便宜,如夏暑茶,有的一斤只需十幾元。我國每年都出口大量茶葉供國外生產茶飲料。那么,為什么調味茶還是要“棄茶葉用添加劑”呢?
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曾負責茶葉濃縮液生產的彭三弟先生介紹,茶飲料的工藝起源于國外。在日本和我國的臺灣,茶飲料的市場份額極大。日本和我國臺灣的茶飲料中,純茶飲料是主流,其主要成分是茶葉。因茶的保健功能主要歸功于茶多酚,而國內占主流的調味茶飲料茶多酚很少。
彭三弟說,要生產優質茶飲料,工藝頗為復雜,需要經過科學的加工,通過科學的配方、現代生物發酵、數字化的萃取技術提純、標準化生產,才能將茶葉的風味和營養保留在茶飲料中。由于茶多酚會氧化,茶飲料往往會較混濁,需應用超濾技術使其純凈,但這又會損失香氣。此外,在茶飲料生產過程中生物發酵過程非常重要。茶飲料的風味要保持不變,就需要通過科學的生物發酵,不科學的發酵方式可能會產生黃曲霉毒素。如此算下來,購買茶葉、設備等等的費用,使得制作一瓶純茶飲料的成本,可能是制作“化學茶”飲料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上述香港茶飲料生產企業原料供應商楊先生說,在日本,茶飲料以天然成分為主,無糖或低糖。但在我國大陸,不少消費者喜歡喝甜度高、香氣足的飲料,客觀上也“誘惑”廠家多使用添加劑。此外,這幾年,人工、原材料等各項成本都在提升,但在國內,由于競爭激烈,飲料一直沒有漲價,零售價始終是兩元多一瓶。廠家被逼不斷壓低成本,在茶飲料中使用的添加劑越來越多,而茶葉成分越來越少。而多數消費者并不了解,沖著一個“茶”字,以為其對健康有利就喝得不亦樂乎。
消費者反應
茶飲料不標明茶含量
會誤導消費者
多數消費者認為,愛喝茶的人之所以選擇茶飲料,是因為可免去泡茶的麻煩又可喝到茶葉中的茶多酚等有益成分。而調味茶飲料中茶的含量微乎其微,卻大張旗鼓宣傳茶的種種優點,這其實是在誤導消費者。
他們建議,國家應規定,不論是茶飲料還是調味茶飲料,都應標明其中的茶含量。此外,茶飲料中添加各種化學物質,例如香精,使茶飲料具有茶的風味,成本極低,口味也好,能滿足很大一部分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但這些添加物、香精和色素對人體沒有任何營養。對它們的管理是否嚴格,企業能否做到安全添加都令消費者擔憂。(記者 劉麗英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進入鳳凰花盛放季2025-06-04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