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場候機樓、跑道所在位置已進入造地施工階段。
全長820米的南港海鋼棧橋已基本建成。 (本組圖/本報記者 王協云)
廈門新機場建設又有新進展。昨日記者從廈門市機場建設指揮部了解到,新機場候機樓、跑道所在位置已經進入造地施工階段,總計6平方公里的造地工程預計在18個月后完成;“咽喉”工程、全長820米的南港海鋼棧橋已基本建成,確保建設物資快速進出。
廈門新機場位于翔安大嶝,是特區航空業后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項目,也是我市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自貿試驗區建設和中央支持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市機場建設指揮部介紹,新機場力爭2018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將解決目前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日益飽和的“燃眉之急”,也對促進我市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及成為“海絲”戰略支點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造地核心區將建候機樓和跑道
按照建設計劃,廈門新機場近期將建設兩條遠距平行跑道,候機樓面積55萬平方米,預測年旅客吞吐量4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5萬噸。市機場建設指揮部介紹,候機樓和跑道兩大核心設施的土地準備工作尤其重要。目前進行的6平方公里造地施工,就包含了這兩大核心設施的所在位置。
在翔安大嶝附近海域,原本一眼望不到邊的灘涂養殖海域,已被分隔成數塊巨型“水塘”,數十臺裝載機往來不歇,將泥沙推入“水塘”中;不遠處的海面上,大型絞吸船連接著管線,將海中淤泥吹填上岸……這一派繁忙之景,是記者昨日在6平方公里造地工程現場所見。
“中交上海航道局、長江航道局、中交廣州航道局三家施工單位,已進場各類大型船舶十多艘,施工機械百余臺套,人員近300人。”市機場建設指揮部現場負責人介紹,“工程量大、時間緊,自上月底進場以來,各單位就24小時施工,全力拼搶工期,人員、大型船機設備根據工程施工要求,陸續進場。”
按照計劃,6平方公里造地工程需要在18個月內完成,且期間需要“完成一塊移交一塊”,比如供候機樓建設使用的土地明年上半年就要交付,這“滄海桑田”般的巨變堪稱“系統性工程”,不僅需分秒必爭,更需“環環相扣”,協調工作量之大難以想象。一組數據更加直觀:在未來的18個月里,6平方公里的造地工程將吹填材料5100萬立方米,造價達到36億元。
專用通道即將具備行車能力
廈門新機場的建設,需要專用的運輸通道確保各類建設物資快速進出,而原有的大嶝及周邊路網等級較低、無法支撐。為此,建設方將開辟數條通道,其中,廈門新機場運輸專用通道、機場快速路南段施工通道,在地圖上是貫通東西、縱橫南北的兩條物資“大動脈”。
資料顯示,廈門新機場運輸專用通道全長9.806公里,機場快速路南段施工通道左線3.078公里、右線4.808公里。目前,這兩條“大動脈”正在快速成型,即將服務新機場建設。
兩個工程中,全長820米的南港海鋼棧橋堪稱“卡脖子”工程,該橋橫跨海灣,全長820米,共67跨,已于12月1日全部架通。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雖然是施工鋼棧橋,但該橋的建設規模大、質量高:橋面寬度可并排通過3輛大型貨車,每一跨都打下12根直徑630毫米的鋼管(全橋共計804根),其上搭建直徑450毫米工字鋼作為承重梁,設計承重80噸。
“這是近些年來建設標準最高的一座鋼棧橋,可保用至新機場建設完成。” 市機場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專用通道建設完成后,可大大提高物資運輸效率,比如,機場快速路南段施工通道比起走既有道路,可節省三分之一的行車時間、24小時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