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久遠,每幅作品依然保留有它最原始的色彩,這想必就是透色刻紙的魅力。“透色刻紙是把繪畫好的圖案勾線剪刻,然后把彩紙附在第一層刻好的紙后,刻掉不需要上色的地方,留住需要的色彩。”王老邊說邊拿出一幅仙公山半成品演示給記者看。據王老介紹,透色刻紙工藝更為繁復,制作一幅作品少則幾天,多則月余,而且要一刀無誤,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再加上透色刻紙一次性會采用15張紙同刻,線條疏密不一,有些線條甚至只有1毫米,不僅考驗刻工,更考驗手藝人的耐性。
“刻紙是剪紙藝術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也飽含了生活情趣。”王老對刻紙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如此復雜的刻紙藝術現在已經鮮有人會了,若就此斷層,王老覺得十分可惜。
【被譽“紙癡”】50年刻出千幅作品
自1990年提前退休后,王培元便賦閑在家,含飴弄孫之余,最大的樂趣便是刻紙。“原以為退休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刻紙,只可惜歲月不饒人。”王老感慨自己的精力與體力明顯大不如前。
說起來,王氏刻紙并非世代傳承。王培元的父親王家碖是一名木匠師傅,在霞美一帶小有名氣,為人豪爽,交友甚廣。在王培元的記憶中,兒時家中常有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當時有個頗通刻紙藝術的風水先生來我家,一連幾個月都住在我家。”王老回憶道,機緣巧合下,父親就跟著風水先生學起了刻紙藝術。當時,對于木匠出身的父親來說,刻紙藝術學起來自然是事半功倍,很快地,就出現了王氏刻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