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約在新羅文體中心,是因為這里匯聚了王培元數十年來的刻紙作品。這不,在簡單寒暄幾句后,王培元掏出鑰匙,打開了新羅文體中心的一扇房門,不緊不慢地說:“這里原是村里廢棄的小學,經過簡單修繕后,我們把它用來展示各類刻紙作品。”
“金陵十二釵”“四美圖”“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八仙過海”……在這間看上去極為簡陋的小屋里,竟然懸掛著百余幅刻紙作品,點綴出滿屋子的喜氣。這其中有些是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的,有些則是近期才完成的。“真是大千世界盡收眼底。”記者一進屋就嘖嘖稱奇,這讓歷經滄桑的王老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在這個喜氣洋洋的屋子里,他開始跟記者細數起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屋子正中的這四個大字‘福祿壽禧’都是由100個小字組成的,每個小字的字體都不一樣,有楷書、行書、篆書、隸書等。”王老得意地介紹道,每個字都要刻上兩三天,在刻紙藝術上堪稱一絕。在小屋左側,幾幅顏色艷麗的神話人物像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據王老介紹,這些作品均完成于上世紀70年代,是采用透色刻紙手法創作的。這些人物刻畫極為精細,體態婀娜多姿,讓人過目不忘。
若要問王老至今為止最為得意的作品是哪一幅?小屋正中的巨幅長卷“金陵十二釵”便是最好的答案。“這幅作品我用了半個月來鏤刻,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王培元笑言,當時精力還比較旺盛,現在若要再刻這樣的長卷真是有心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