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結構在調整、全球經濟進入了再平衡過程的博弈。作為自古就有經商傳統的閩商而言,他們也面對了新形勢下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2010年,新浪財經推出大型專題報道《思辨中國•閩商求變》,走訪有影響力的閩商,與各大企業家進行深度對話,講述閔商們在新一輪市場博弈中的探索和創新,探討外貿與內銷、上市與公司結構治理以及家族企業的傳承等問題。
《閩商•求變》本期人物 恒安集團董事局主席、CEO許連捷。
本期導讀:
許連捷,“閩南商業教父”,他是無數人的“創業導師”,又是晉江慈善界的帶頭大哥,短短25年,他從一個鄉村小廠成長為一個年產值超百億的紙業集團,上市12年,股價上升超過25倍。
金融危機二次探底的陰影不散,恒安集團的生產線為何能夠逆市擴張?收購51%福建親親股權,恒安集團又是如何把握“危”中之“機”?
小學沒畢業 卻成商業教父
福建晉江,東臨臺灣海峽,南與金門隔海相望,常住人口160多萬人。2010年,全國百強縣排名,晉江市排名第五,而在這片600平方公里的地方,有25家上市企業,數量超過了江蘇江陰,位居全國之首。
在這個品牌林立的地方,有一個人被稱為“商業教父”,諸多企業家從他的決策中吸取營養,他也樂于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們分享經驗。
2010年9月18日,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正式聘請他為兼職教授,不僅僅因為他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更是因為他所創辦的恒安集團,在25年中,從一個集資建成的鄉鎮小廠,成為年產值超百億的、中國最大的生活用紙制造集團,員工數量超過兩萬人;在上市12年中,每年兩次派發股息,派息率達60%―90%,股價上升超過25倍;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恒安集團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仍然“持續取得強勁增長”,成為閩南民企發展的杰出代表。
他就是恒安國際集團首席執行官許連捷,這位小學都不曾畢業的兼職教授,在給EMBAa班授課時,在媒體面前,從不諱言自己的學歷。
許連捷:一個小學沒畢業的靠什么,靠在實踐當中學習,不斷地學習。努力地去把事情做好。 我們也是生活所迫,不然那個時候大家都在讀書。都在學習成長這段誰干哪。
記者: 小時候家里家庭環境很差,差到什么地步?
許連捷:差到沒飯吃。差到睡地板,連一張床都沒有,我們三兄弟睡十幾人的地板,睡那個祠堂。
記者:您好象輟學之后就開始賣一些雞蛋賣一些小的物件?
許連捷:對呀,那是小孩呀,那才13歲。我們去鄉下一天要走多少路,一個村串著一個村走的,一天能賺幾毛錢就能養家糊口了,肚子就不挨餓了。
許連捷賣過雞蛋、雜糧,跑過運輸,辦過服裝加工廠,這些小生意使他的性格堅韌而有耐心,善于從“小物件”之中發現并找到商機。
許連捷:我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第一桶金,我都是那個零零碎碎來完成這么一個漫長歲月,來完成這么一個積累,我沒有說一次,一夜之間我就賺了一桶金。所以說沒有地方去挖一桶金,只能是靠這種粗重的活。去慢慢去累積。
80年代推銷衛生巾 遭遇冷眼無數
美國的金百利克拉克公司Kimberly-Clark在1921年,就生產出世界上的第一片拋棄式衛生巾,然而中國的女性在80年代以前根本就沒有見到過。
記者:1984年11月,一位叫楊榮春的技術員拿著一疊香港衛生巾設備說明書,找到了您,當時為什么對衛生巾這么感興趣?您是怎么選擇這種產品的?
許連捷:衛生巾在當時雖然發達國家已經很流行了,而且使用了幾十年了,但是中國當時什么叫衛生巾,不要說女的沒有看到,男的更沒有看到,但是呢由于有一個我在做事的時候上海的一個朋友他就講到他用過。用了十包,就買不到,很痛苦很難受,證明了這一點呢,我認為這個產品能給消費者帶來改變,帶來舒適衛生方便。價錢不是太貴,一般家庭收入都買得起,可以給人的這種生活品質習慣帶來改變帶來提升,市場肯定是越來越大。
記者:當時的啟動資金大概有多少?
許連捷:其實沒多少,我們幾乎是很多人來入股,20萬美金起家的。
拿著湊來的錢,許連捷引進了一套國外的生產設備,開始生產“安樂”牌衛生巾。
許連捷是1985年“引進熱”大潮中一個并不起眼的浪花,“引進熱”席卷全國,使得1985年當年的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137.8億美元,事實證明,大部分企業除了交了一筆昂貴的學費之外一無所成,要么被劣質設備和過時技術所欺騙,要么因為扎堆引進、過度競爭而破產。
許連捷選擇的衛生巾設備雖然在國外已經過時,但由于著眼點先人一步,才在后來爆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不過,當年許連捷沒來得及為自己的正確選擇而欣慰,他正和四個男業務員一起,為了安樂衛生巾的銷售而奔波。在那個觀念保守的年代,產品推出一個月仍無人問津,第一筆價值數千元的生意還以受騙告終,許連捷遭遇的壓力和尷尬可想而知。終于,幾個月后,寄銷在廣東省百貨公司的100箱貨品售罄,安樂衛生巾的銷售局面逐步打開。
1986年,這部20集的香港神話連續劇,在當年電視節目嚴重匱乏的內地深受歡迎,
恒安正是在這部電視劇中插播廣告,向城市進軍,向發達地區進軍。不到兩年時間,產品開始熱銷,10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1991年,“安樂”衛生巾在全國衛生巾的市場占有率超過40%,穩居產銷量第一,“安樂”甚至成為衛生巾的代名詞。
恒安的產品總是先人一步, 1993年,在衛生巾市場競爭日漸激烈之時,恒安多花一億多元,從意大利引進世界領先的生產線,推出高檔蝶形護翼衛生巾“安爾樂”,一舉與世界同步。
1996年,恒安推出“安兒樂”嬰兒紙尿褲。
1999年,以“安爾康”為品牌,在國內率先推出成人紙尿褲。
恒安集團另一個主打產品“心相印”紙巾,也是開國內紙巾生產之先河,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居全國同行第一。
恒安集團一再依靠產品創新不斷占領先機,許連捷在經營之中最看重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去衡量企業是否在良性發展?
許連捷:我歷來在經營過程當中首先考慮的是企業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強與不強我們自己企業內部有兩個衡量的標準,一個是行業里面的,同行同一產品市場的增長率,你這市場的份額呢,是不斷地在擴大,你是不是銷售增長了,在同行里面你高于同行的增長率,這是一個標準。再來一個,在同行利潤率你是不是最高。
如果你在同行的利潤你在銷售增長率比同行高了,你銷售的利潤率又比同行高,證明你這個企業的競爭力非常強,但是呢如果你是銷售的增長率高了。你在這個同行的利潤率低了,證明你是犧牲利潤來低價銷售獲取市場的這種擴張,我認為這種是短暫的。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競爭力報告》中顯示,雖然大型民營企業在資產規模、銷售收入規模等方面遠大于中小民營企業,但往往是“大而不強”,反倒是中小民營企業顯現出更強的成長競爭優勢。恒安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當擴大規模與增強競爭力之間出現矛盾時如何處理?對于“做大” 與“做強”,許連捷又是怎么理解的?
許連捷:我們先要做強再來做大,不是先大再強。有時候當你做大了,沒有賺錢,你想要做強呢,要是我自己來想我把他做強在行業里面我有很強的競爭力,我能夠持續地增長,我市場份額在不斷地高于我的同行,所以說呢我是先做強,我力求先做強,能做多大算多大。我的未來是一個持續增長的企業,因為我的企業競爭力很強,我的毛利凈利潤在同行當中是名列前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