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傳奇】
泉州少林寺傳說
泉州少林寺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空之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
繼智空之后,嵩山少林寺有兩位高僧一清和月空陸續來泉。唐廣明元年,嵩山少林寺一清進入東禪寺修行,傳授少林武功,弟子很多,此后東禪寺被御賜“少林寺”之名。嵩山少林寺高僧月空來泉州則是為了抵抗倭寇。月空從浙江杭州一路抗倭,趕到泉州時正值倭寇攻城。他率領僧兵殺入重圍,配合官兵擊退倭寇。后來月空留駐泉州少林寺,被推舉為方丈。
近期,一方明末清初的僧人墓志銘在泉州永春現身,為“南少林寺”在泉州又添文物證據。該墓志銘赫然出現兩處“少林寺”字樣。經考證認為永春歷史上確實有“少林寺”,系在民族斗爭和戰亂中流散的泉州少林寺僧人所建和棲居。
一千多年來,古寺歷盡滄桑,三興三廢。1992年經福建省政府批準,泉州少林寺在原來遺址重建。以北宋文獻記載為依據,重建規模包括山門、大雄寶殿、法堂、達摩祖堂、十三堂、羅漢堂、玄女堂、藏經閣、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其他配套設施,占地達四百畝。
1997年首期工程大雄寶殿、五觀堂及僧舍竣工,遂即招收南少林拳術學員,后又成立泉州少林寺武僧團,繼承發揚南少林武術。
百崎回族父子抗倭
泉州涂門外后渚港對面,有一個回族鄉,叫百崎。明朝永樂年間,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燒殺搶劫,禍患無窮。泉州的惠安、晉江一帶,深受其害,百崎回民自發起來抗倭。郭仲遠的四子郭仕敏,為了抗擊倭寇,特地去泉州少林寺學藝,苦練數年,回鄉教族親武功,組織武裝力量。
聞知郭仕敏練兵抗倭,倭寇設下圈套,邀請郭仕敏赴宴,郭仕敏果真去見倭寇王。倭寇王擺上酒宴,打算把郭仕敏灌醉再下手。郭仕敏佯作不知,把頭上的長巾解下,圍在脖子上,把倭番敬的酒,偷偷地倒在圍巾上,然后裝醉。
倭寇王一聲暗號,倭番舉著亮閃閃的倭刀沖上,郭仕敏抓住圍巾抖開,甩了出去,圍巾沾滿了酒,一頭貼在屋檐上,借勢一拉,縱身飛上屋頂,再一甩圍巾,搭上圍墻,一翻身跳出城堡。倭寇涌出城堡大門要殺郭仕敏,外面早有郭氏鄉親前來接應。
郭仕敏的妹妹,帶領鄉親奮勇殺敵。郭仕敏兄妹抓住時機,擒賊先擒王,合力突進敵群,把倭寇王殺死,倭寇群賊無首,全部被消滅。百崎郭氏抗倭,威震海疆。
方七娘創白鶴拳
白鶴拳的創始人叫方七娘。方七娘是福建閩東人,跟隨其父方種公練少林太祖拳。相傳有一天,方七娘在院子里練拳,有只白鶴飛來,落在屋檐上,好久都不飛走。晚上,方七娘夢見一個白發老翁教她打拳,那套拳術似剛非剛,似柔非柔,雙臂雙足的動作時快時慢,開開合合,如同白鶴的雙翅。
方七娘問老翁這是什么拳法,老翁說這是白鶴拳。第二天醒來,方七娘開始練白鶴拳。方七娘根據白鶴的特點,融入少林拳術,將白鶴拳練得出神入化,成為白鶴拳高手。
有一天夜里下大雨,后生家泉州永春人曾四,到方七娘家借宿。家中來了武林同道,方種公讓方七娘與曾四切磋武藝。雙方你來我往,拳去腳來,方七娘的功夫比曾四高明,只是讓得很巧妙,沒給曾四下不了臺。曾四收拳甘拜下風,留下來學白鶴拳。曾四學會了白鶴拳,與方七娘的感情也水到渠成,方種公招曾為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