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白]
A:閩南即牙所在,底時則會較秋凊?(閩南這個地方,什么時候才會比較涼快?)
B:一般計著處暑過,大熱則會煞。(一般都要到處暑節(jié)氣過后,酷熱才會結束。)
A:我有聽著厝邊的人說:“立秋處暑曝死魚。”(我聽鄰居說:“立秋處暑曬死魚。”)
B:我聽著的是“立秋處暑,熱死老鼠”,兩句的意思窮實差不多。(我聽到的是“立秋處暑,熱死老鼠”,兩句的意思其實差不多。)
[俗語淺釋]
“立秋處暑曝死魚”和“立秋處暑,熱死老鼠”是閩南人經(jīng)常掛在口頭的兩句俗語,反映的是本地氣候與立秋、處暑兩個節(jié)氣的關系。雖然,立秋的到來,意味著涼爽的秋季的開始,但在閩南一帶,天氣是否較快轉涼,還得看立秋出現(xiàn)的早晚,而且通常還會出現(xiàn)“秋后熱”(可看作夏天的回光返照)。處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四個,在公歷8月23日或24日,表示炎熱的暑天即將過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到了處暑,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晝夜溫差較大——晴天下午的炎熱不亞于盛夏,而到了夜晚則可能涼颼颼,睡覺時應特別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