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自然災害多發,一旦災區糧食短缺,糧食價格就飛漲,容易引發社會動蕩。因此歷朝歷代都會在各州縣設立糧倉,以解決不備之需。而平糶是民間傳統的救災措施之一,即當地發生災荒的時候,本地紳商籌集資金從外地購買糧食,再以成本價或者低于成本價向民眾出售,以達到救助貧民、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隨著社會水平的改善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平糶”一詞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少見,我們很難想象當年普通民眾缺米少糧的情景。近日,筆者從石獅市博物館發現一份“經募糧食捐款征信錄”。作為一份罕見的實物資料,帶我們回顧抗戰時期的艱辛生活和商人的救濟紓困善舉。
永寧平糶會舊址
1 聯合抗戰 救助桑梓
抗日戰爭爆發后,戰火迅速由華北蔓延至華南。次年,金廈兩島相繼淪陷,日寇分海陸兩線,對我國沿海頻加封鎖,閩南交通受阻,外地糧食很難運輸到石獅。尤其是永寧處于東南海隅,土地貧瘠且人口密集,糧食全靠外供給,由于交通阻塞,永寧鄉親的口糧陷于空前危機。
在這生死危難關頭,宿務旅菲永寧同鄉會于1937年6月11日召開執監委聯席會議,討論應急措施,同時成立“特組救濟委員會”,并派員分頭向各地旅菲鄉親募得2000余銀圓。隨后緊急聯系福建救濟會協助,購買大米接運到泉州,并告知在鄉熱心人士做好各項準備。鄉里于同年8月8日組成平糶會,遣人往泉州接米返鄉,開展平糶救濟饑民活動。
這份“經募糧食捐款征信錄”上詳細記載了當年成立“特組救濟委員會”的背景概況以及“致旅菲同鄉會公開函”,其中寫道:“自廈門淪陷,海道封鎖,內地交通幾乎斷絕,吾永僻海濱之區……米糧方面大都仰給外來,今交通阻塞,運輸不便,糧食恐慌……不得不盡綿力,代我鄉災民向旅菲各地同鄉極力呼吁,以期繼宿務而起組織同鄉會籌募巨款,運米救濟……”同時還翔實記錄了“特組救濟委員會”名單、會議紀要、捐贈人芳名以及各項收支明細,其收入支出的類目極多,數額巨細不等,非常詳盡。作為一份歷史實物,“征信錄”里面細碎的款項和數字,在只可追憶的歷史時期,似乎更有溫度,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平糶善舉,大大紓解永寧鄉親斷糧之危,對鞏固抗日后方社會的安定,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久,華僑倡辦平糶會之舉在晉江各地競相仿效,彰顯華僑血脈相連的愛國愛鄉情懷。
2 善商合力 成立平糶會
據《石獅往事》記載,當年為配合做好在鄉平糶工作,1938年8月21日,宿務旅菲永寧同鄉會特派遣名譽顧問陳漢宗、特派專員陳植藻回國指導工作。采訪中,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還向筆者提供了一張當年宿務同鄉會歡送兩位鄉僑返鄉時的留影。
除了“經募糧食捐款征信錄”和宿務同鄉會歡送兩位鄉僑返鄉時留影兩份歷史實物,在永寧老街附近還遺留著平糶會舊址。
近日,筆者從平糶會舊址門口的資料介紹中了解到,該建筑由旅菲華僑鄭尊良建于1934年,1936年落成,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洋樓,一層是條石結構、二層為紅磚壁。樓前部分為雙層水泥露腳架,后部格局為三開間二櫸頭的中國式民居。正中為大廳,兩旁各有大房一間,廳前有橫廊,廊前則為石天井。二樓的天井口裝有圍欄,類似于現在的樓中樓。二樓天井上還建有大玻璃窗,以加強整座房子的采光。同時,筆者注意到,該建筑外有數副對聯,均出自永寧詩家蔡梅舫之手,內容多為引人深思的格言警句。筆者從建筑主人的后代處得知,該建筑原有更多的名言佳句,但因特殊時代背景,大多被損壞而無法恢復其原貌。永寧有那么多的番仔樓,為何平糶會選擇這處?據介紹,因鄭尊良洋樓寬敞亮堂,且廳廊、天井都是用石板鋪陳,便于打掃。于是當年有人建議向鄭尊良借用這處洋樓作為平糶會發售場所。鄭尊良聽后欣然同意。根據鄭尊良兒子鄭周健回憶,當時他才三四歲,記得那時一樓5個房間堆滿了大米,來買平價米的人絡繹不絕。
3 平糶—— 民間的慈善智慧
平糶與接受賑米救濟的方式不同,老百姓只是以“平價”購得糧食,并非接受無償的饋贈,既解決了食物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他們的尊嚴,且開展平糶的機構還能收回一定的成本,為再次開展平糶活動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在國家危難之際、民族存亡之秋,為守護家鄉梓里,石獅海外僑胞紛紛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將各項救濟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為飽受戰爭之苦的民眾帶來新的希望。事實上,這也是當時石獅千萬個華僑救亡團體活動的一個縮影。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海內外華僑心系家園,輿論聲援、物資援助甚至回國參與抗戰,與祖國人民共御外敵、共紓國難,為抗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在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石獅相繼涌現一大批優秀華僑企業家,盡管他們身在海外,但不忘發揚回饋桑梓的精神。這些善舉不僅是僑胞對家鄉的關愛和責任,也是先人“達則兼濟天下”精神的延續。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