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 年的西街被設計成筆直平坦的西大街,與一條寬廣的經路——南北大街(中山路)和其他三條緯路——新門街、涂門街、東大街使市區的馬路交叉形成“千”字形。可是,時局多變,西街沒有變成筆直的水泥馬路,當時的設想也在亂世中泡湯了。
1924年7月以后,時任泉州市政局長謝德淵,鋪設完中山路的路面后,便開始著手拆卸西街兩旁的民居拓寬馬路,從鐘鼓樓至開元寺門口,長450余米,寬約10米,地上的青石板被拆掉,原本的石板路成了一條土路。
4年以后,泉州市政局長早已換過幾任了,但西街仍舊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當時的市政局長施蟄龍曾自稱要在西街鋪上水泥,群眾紛紛響應。可是他并不先修路,而是以經費不足為緣由向沿街店鋪征收“廊溝捐”(馬路捐)。
然而,最終只是在西街東路口至井亭巷口鋪了一段石頭路,井亭巷口以西的路面上,只鋪薄薄的一層赤土了事。一到下雨天,行人只要稍不注意就會滑倒,雨水都積聚在商店門口,店家沒有辦法營業,只能將就著用磚塊、石頭讓顧客墊著走。
1929年春,中山路水泥路面鋪筑完成,西街開始繼續向西延伸,水泥鋪筑也于此后開始動工,也就是經過這一次的改造,原本設計筆直的馬路拐了一個大彎。
馬路北面的基督教堂,位于計劃路中,建設部門因懼怕外國勢力,將路線偏南;可是南面很多有錢人,房屋多是庭臺樓閣,也都不愿意拆遷。不拆就要向建設部門交一定的錢物。只要是交錢的住戶,設計線路就改向北,就這樣馬路變得彎曲不直。
1938年,西街全長1800米的水泥路貫通,同時西街西鼓樓被拆除,泉州城歷時15年的拆城工作暫告結束。現在的西街、現在的泉州城已不再是以前意義上的“鯉魚城”了,近二十多年來,隨著涂門街、新門街改造的完成,泉州現代化城市建設“東進南下”發展戰略的推進,西街相對狹窄難行,已經不再承擔市區主干道的功能了。
而如今,或因幸存或曰被遺忘,古老的西街反而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精神寄托。
但據稱,西街及古城所在地,是泉州的一塊風水寶地。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據原福建師范大學李少園副教授介紹,唐代以前,福建還是一個相當落后的地方,特別是文化教育事業更是處于荒蕪的初始階段。
從隋朝開科舉制度以后180年間,竟然沒有一人進京應試。這一尷尬局面在唐貞元八年(792年)被打破了,居住在泉州西街甲第巷的歐陽詹成為福建第一個去京城考試的學子,并與韓愈等諸名士同榜登第,名列進士第二,當時韓愈名列第三,名震全國。
從此袁歐陽詹開了八閩的學風,以后八閩學子屢屢中第。歐陽詹、蔡清、莊俊元……西街是盛產“名人”的地方,因著歷史上這些名人的存在,以及其后人不斷地繁衍生息,泉州的歷史文脈在這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