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街的身世
明萬歷年間,泉州人在西街井亭巷建了一座五層的閣樓式紅色磚塔,據說,因為它位于當時人稱“鯉魚城”的中心位置,名為城心塔。這座在現在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塔,卻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城心塔,也叫定心塔。它部分地見證了西街的滄桑身世。
據《泉州文庫》修編負責人楊清江介紹,泉州以前是一個小島,后來隨著東南沿海海岸線的上升,與南安豐州相連形成半島,逐漸形成小漁村。當時清源山北面環著海水,那個時候還沒有西街。
后來,隨著漁業及貿易的往來,泉州繁榮的中心逐漸東移,在隋至唐的歷史變遷過程中,泉州繁榮地帶東移了十多公里。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泉州洲治由原來的南安縣豐州鎮改設今泉州市區,城市的東移造就了西街繁華的前身。
泉州洲治搬至市區后,很快形成了以西街、東街、南街(現中山路)為中心的繁榮地帶。泉州當時是個很開放的城區,隨著城市發展,貿易也不斷增加,西街也承擔起主要的貿易作用,但是他的繁華是其他幾條街所不能比的。
泉州城越來越繁榮,元、明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城市不斷地擴大,由一個四四方方的地方城變成了一個擁有7個城門的“鯉魚城”,西街也隨著城市的需要變長變寬。在《光明之城》里西街的繁華、熱鬧讓外國人羨慕不已,泉州城成了外國人向往的繁華之地。商人們交易的地點就選擇在香火最旺、人最多的西街上。
經歷曲折的西街城心塔是泉州城市繁榮的產物,他一出世就見到了最繁華的泉州。可是這樣的繁華沒有多長時間就消失了。隨著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執行,泉州海港的熱鬧景象漸漸看不到了,外國人也越來越少,城外常常炮聲轟轟,西街雖然還是香火鼎盛、商人聚集,可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
那個時候的西街,從西鼓樓到孝感巷口全部是青石板鋪路,其余的都是土路。城市沒有什么變化,但與數百年前《馬可波羅游記》以及《光明之城》中記載相對照,繁盛已今非昔比了。
隨著時局的變遷、人口的增加,西街越來越窄,城心塔周圍的空地也被越來越多的民居占據了。到了民國期間,那時的泉州街市,早已不是傳說中古代海外交通繁盛時期那種寬敞到14匹馬可以并駕齊驅的“七弦街”了。
尤其是西街,街道兩側密密麻麻的民居,只容三兩個人通過。最寬處一丈多、最窄處不到一丈,兩旁木結構商店的屋檐下伸出來的遮陽傘,有時竟然有30多米長不見天日。行人往來摩肩接踵,擁擠難行。而且,孝感巷口以西,由于路面的坡度較大,路面還鋪設著石階,車輛行駛十分不方便。如果不重新開路,西街就不能適應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