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燈是福建省著名的漢族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的農歷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吉利喜慶的氛圍。起于唐代,泉州花燈盛于宋、元,延續至今。泉州花燈歷史悠久,影響廣泛,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藝術特色,是南方花燈的代表。
花燈分類
泉州花燈就其制作工藝,分為三類:
一、彩扎燈。花燈藝人用紙捻將竹篾先綁扎成燈的骨架,把裁好的紙或綢布噴水繃緊粘貼在骨架上,貼上花邊,描上圖案。掛上絲穗便成彩扎燈。
二、刻紙燈。這種燈的首創者是泉州刻紙大師李堯寶,花燈的所有圖案全是自己設計,自己用刻刀在紙板上刻出來。此燈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圖案的紙板拼成,故叫刻紙燈,之后他在這些鏤空的圖案內鑲上玻璃絲,創造出精美絕倫的刻紙料絲燈。
三、針刺無骨燈。這種燈的圖案全是用鋼針在制圖紙上密密麻麻刺出來的,光源從針孔中透出,顯得玲瓏剔透、璀璨奪目。 前世今生 千年花燈映古城。
泉州花燈以她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聞名。
歷史源流
泉州的元宵節有著特殊的民俗內容--睇燈。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口店前都張掛著精心制作的一盞盞花燈。一到晚上,花燈點亮,整條街成了燈河。男女老少盛妝打扮,傾巢而出,走上街頭,爭相欣賞品評這千姿百態、五彩斑斕的花燈,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氣之中,祈望新年行好運。泉州的元宵節摧生出泉州花燈,泉州花燈紅火了泉州的元宵夜。
泉州花燈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續至今。據南安豐州傅姓、黃姓族譜記載:唐僖宗年間,傅實以尚書左仆射銜帶兵入閩,駐于武榮(泉州府前身),在桃源建唐王宮,按長安結燈的禮儀祝圣天子萬年,于是有了桃源點燈的開始。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載有“泉州花燈品種色色俱全,蓮花燈、百花燈、琉璃燈、彩扎燈……”已見當時泉州花燈品種之豐富。明代謝肇淛所著《五祖俎》中寫道“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這里所說的“閩中”即是泉州,這足以讓人領略當時泉州元宵夜的花燈盛況。還有明代張岱著的《陶庵夢記》曾記載杭州撫臺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泉州下轄縣)知縣顧人精制花燈,并夸其燈“窮工極巧,造燈十架,凡兩年成”“十年不得壞”。可見當時泉州花燈質量之上乘,工藝之精湛已聞名遐邇。
古時的花燈大多是用搓好的紙捻,將劈好的竹篾綁扎成各種形狀的燈骨架,粘糊上色紙,描上山水、人物、花鳥,寫上吉祥的字句,貼上花邊,裝上絲穗,內放蠟燭或小油燈,有的還放上了檀香,便成花燈。此工藝稱之彩扎工藝,此燈稱作彩扎燈。明代《溫陵舊事》中曾這樣描述“四周紗屏,畫山水人物,皆名筆也。燈火三層、爇沉檀其上、香聞數里。”彩扎藝人為了展示自己的手藝,每年都會別出心裁,推出自己精巧新穎的力作,打出自家字號,相互競賽。而每個家族或商店都會挑選善作手藝的人學其工藝,模仿著綁扎各式花燈,所以古時花燈制作基本上屬于大家動手的社會習傳,而不是完全出淤專職花燈師傅之手。但民間彩扎藝人(當地人稱糊紙師)起著引領款式新潮流和工藝創新的示范作用,他們在泉州花燈發展史上功不可抹。
到了明清,玻璃制造業發展起來后,工匠們把玻璃抽成絲,泉州人叫這種玻璃絲為“料絲”。一些彩扎藝人把“料絲”用到糊紙屋(冥厝)上,使其金碧交輝。隨之“料絲”也被用到花燈制作工藝中,清代陳葆堂的《溫陵歲時記》提到“或以五色紙、或以料絲、或以通草,作人物魚蟲,燃以寶炬。”“恒于府治西畔雙門前作燈市”。這里明確提到了用料絲作花燈原材料,于是泉州料絲燈便面世了。
清朝末年,泉州刻紙大師李堯寶(1892—1983),承繼其父李九史的油彩畫技藝和其兄李琦的刻紙工藝,吸收古典圖案紋樣,獨創了李堯寶刻紙圖案,并把這種精湛的刻紙技藝應用到料絲燈的造型圖案上來,用165個紙制等邊三角形組合成燈,鑲上玻璃絲,創作出精美絕倫的刻紙料絲燈,此燈光彩奪目,高貴典雅,使泉州花燈的制作工藝和視覺效果都產生重大飛躍,極大地提高了泉州花燈的藝術含量。
花燈在“文革”期間也遭封殺。改革開放后,當地政府為了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于一九七八年舉辦了“文革”后首屆花燈大展,極大鼓舞花燈藝人的制作熱情,藝人蔡炳漢創作首盞針刺無骨燈,這種燈不用骨架,而是用制圖紙裁成幾何圖形,用針在這幾何圖形上刺出精美的圖案,拼合成燈,涂上顏料,一旦燈亮,針孔圖案便透出亮光,顯得光彩奪目,玲瓏剔透,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價值。
刻紙料絲燈和針刺無骨燈成為泉州花燈的突出代表,是全國獨有的花燈品種,她與傳統彩扎花燈共同組成泉州花燈系列,曾先后在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美國及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舉辦過大型花燈展,廣受歡迎,深得好評。特別是一些華人居住國,每年都有華僑商家訂制泉州花燈,以慶祝其元宵節或中秋節。
此外,泉州還有一種燈,叫錫雕燈,由于價格昂貴,不能普及。 泉州花燈集雕刻、繪畫、書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極富工藝美術價值。燈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風光,民俗風情都飽浸濃厚的文化內涵,給人予陶冶與啟迪,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
烘托節日氣氛,美化城市景觀,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服務對外文化交流;各種圖案被廣泛采用到建筑、船舶繪畫、服裝、鞋帽、家具的裝飾紋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