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后,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閩南古民居的身價更是倍增。作為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閩南一幢幢精美別致的古建筑是許多老華僑漂洋過海、含辛茹苦,勤儉節約一輩子,把辛苦積累的錢都花在祖居地的建設上。這些古大厝曾被各種社會名流居住過,它們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心血,有豐富的文化和藝術的深厚沉淀,在全國獨樹一幟。
但由于年久失修、保護不當、疏于管理、人為破壞及業主的忽視,許多古民居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有的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有摧殘于風雨中的,有消失在火災、白蟻中的,有被推土機推倒的,有違章建筑的,有被蟊賊盜走精美構件的,有被業主租戶粗暴賤踏的……這些都讓人扼腕痛惜。一些海外的鄉親,回到石獅后,看到闊別幾十年的古民居、古建筑已是面目全非,很難找到懷舊及回家的感覺,也難有思鄉之情……
經前期深入走訪調研后,民進石獅市總支在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提出提案:保護傳統閩南古民居、古建筑遺產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鑒于石獅目前古民居日趨老化、日漸損毀、日漸消亡的嚴峻形勢,建議我市政府相關部門要引起足夠重視、加強管理,進一步采取以下措施保護這些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有價值的閩南古民居。
首先,應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通過專題講座、出版文博普及讀物、研究著作等形式,擴大社會宣傳,使古民居保護開發深入人心,形成社會保護和社會監督的良好氛圍。其次,對各種有價值的古民居進行摸底調查,對造冊登記的古民居設立標示牌等方式進行保護,并及時向社會公布。第三,要加大執法力度,建立健全古民居保護開發利用的政策和機制,配置安全設施,配備巡邏人員,建立文物保護預警制度,全方位建立古民居保護的安全屏障。第四,隨著舊城改造力度的加大,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及時把有價值古民居的保護納入其中,對在拆遷范圍里的有保存價值的古民居要整體遷移重建。第五,要創新機制,不斷加大保護維修資金的投入。一方面,市、鄉鎮兩級政府要逐步將古民居保護開發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古民居保護開發補助機制。另一方面,創造條件積極鼓勵、引導社會捐助資金參與古民居的保護,使社會捐助資金成為古民居保護開發資金的重要來源。第六,要借鑒相關經驗,使古民居成為發展旅游的重要內容。第七,鼓勵民間人士購買古民居加以維修保護,使之修舊如舊,也可鼓勵仍愿意居住在古民居的戶主和手中收藏有大量傳統民居、院落構件的收藏愛好者在保護原有建筑結構等基礎上,自籌資金將古民居設置成有地方風情特色的民俗館、藝術館、博覽館、會所等,既保護了這些珍貴的建筑遺產,又合理利用其創造經濟收入,從而形成古民居維修、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實現以古民居自身的價值保護古民居的目的。(記者 謝艷 通迅員 何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