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9日從云南省紅河縣宣傳部獲悉,該縣撒瑪壩萬畝梯田景區17日舉行正式運營儀式暨2021年“開秧門”活動。通過哈尼族民眾質樸的歌舞表演,各類豐富的民俗活動,充分展現哈尼梯田農耕文化。
“撒瑪壩”是哈尼語的音譯詞,意為寬闊平整的田地,總面積16000多畝,集中展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共構的農業生態系統和各民族和睦相處的社會體系。
2010年6月15日,撒瑪壩萬畝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署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連片面積最大的撒瑪壩梯田作為哈尼梯田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保護的緩沖區。
隨著四季的變化,萬畝梯田各展風姿。春是碧綠的世界,秋是金黃的稻山。入冬后,塊塊梯田如明鏡鑲嵌溝谷。早觀云海日出,更是氣勢磅礴、逶迤壯觀,充分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春到撒瑪壩,漁火映青秧。在活動現場,哈尼族青年們在阡陌之間捉魚、相互潑水,以“鬧田”充分展現出開秧之樂,洋溢出了新一年對豐收的期待。
“完全沒有想到場面這么的隆重,而且大家熱情洋溢,把盛裝已經穿到了自己的身上,展示更好的風采風貌迎接來年五谷豐登。”昆明游客李秀云說。
“天地搭起大舞臺,家家戶戶秧門開”,在以綿延不絕的梯田為背景的舞臺上,哈尼族民眾以邊唱邊跳的方式共同演繹了刀叉舞和棕扇舞,祈求風調雨順。
大理游客王鮮表示:“來到這里不僅看到了梯田的宏偉,還感受到了當地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不虛此行。”
據悉,“開秧門”是哈尼族傳承已久的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吉的民俗活動,集祭祀、民俗展示和體驗、農耕文化行為藝術為一體,全面還原農耕文化原貌,傳達了民眾尊重農業生產,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產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