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四月初八涵蓋了各個民族的傳統習俗節日,其中“烏飯節”是江南一帶的傳統節日。那么大家知道烏飯節有哪些風俗嗎?來歷又有哪些呢?
烏飯節的風俗
烏飯,是江南一帶民間風俗,江南一帶人們用山上的烏飯草(烏飯葉)將糯米浸成烏色(不同于黑色),將染過色的米煮成的飯叫烏飯。在常州、南京、宣城、宜興、浙江個別地區和南京郊縣農村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吃烏米飯,人們蒸煮江南特有的烏黑發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飯,俗稱烏飯,又名“阿彌飯”。
烏飯節的來歷傳說
來歷一
說起烏飯節,人們便會想起目連救母的傳統民間故事。目連的母親因故被閻王打入十八層地獄。出于對母親的孝敬,叩求到地藏王所賜能打開地獄之門的如意杖,給母親送飯。目連每次送給母親的白米飯,都被看守地獄的惡鬼搶去吃了,母親經常挨餓。為了不讓母親餓肚子,目連翻山越嶺,遍嘗百草,發現—種汁液發烏的樹葉,清香生津,提神開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飯,雖然顏色發黑,卻十分可口。
目連煮成烏飯,送往獄中,惡鬼見飯烏黑,不敢吃,只好給目連的母親吃。從此,目連的母親就不再餓肚子了。目連為使母親擺脫地獄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練,終于感動了佛祖,使母親得以復活。目連終于和母親重新團聚。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被目連救母親的孝心和事跡所感動。也出于對各家逝去的親人不受饑餓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便在目連第一次為母送飯的農歷四月初八(也是佛誕日)煮吃烏飯。這種習俗至今在當涂縣部分鄉村仍有沿襲。
來歷二
傳說唐朝時,畬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畬軍反抗官府,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糧草斷絕,畬家軍只得在大山里尋找食物。時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樹木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樹的野生植物,葉雖落了,枝條上卻掛著串串象珍珠一樣的甜果,大家采來一把帶回營地,雷萬興也嘗了嘗,感到香甜可口,于是傳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饑,軍糧解決了,抗擊官軍取得了勝利。
過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萬興突然憶起大山里食過的甜果,便又想吃烏稔果,可是這時正是春天,烏稔樹剛剛抽出綠葉,那有甜果呢?鄉民只好采下烏稔樹葉子加工后和著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也呈現出同烏稔果一樣的藍黑色,香味很濃,雷萬興吃了,食欲大增,異常高興,下令畬軍每年這一天都煮烏米飯。
畬民們為了紀念雷萬興率領畬軍反抗官兵的勝利,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采集烏稔葉,家家都做烏米飯,流傳至今便成為畬族的一個節日,現今的“烏飯節”除了保留原有的習俗外,還載歌載舞,更加熱鬧非凡了。
來歷三
關于“烏米飯”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傳說戰國時期,孫臏被龐涓陷害,被關進豬舍。為瞞過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用烏飯樹葉煮糯米,捏成一個個呈烏褐色的極像豬糞的飯團子,偷偷送給孫臏吃。孫臏吃了這種飯團,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身體更加強壯了,并終于逃出了監獄,報了仇。
來歷四
傳說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飯祀之,中國佛家也相仿效。因為烏飯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們便爭相煮烏飯贈送親友,于是流傳成俗。溧水等地農民還用烏飯釀酒,溧水烏飯酒一般在生女孩時制造一壇,直保留到女孩長大出嫁之日方能開飲,所以此酒特別醇香可口。
來歷五
宋將楊文廣被奸臣陷害入獄,他姑婆楊八姐送飯,常常被獄卒扣下吃了,于是楊八姐想出辦法,用烏飯葉做飯送去,獄卒看到這種烏黑的食物就不敢吃了,這樣楊文廣才得以吃到家人送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