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30日訊 九仙山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說該山九峰并峙,故名;有說該山最早在南北朝開發時是道教用地,因有九仙而得名;據清乾隆版《德化縣志》記載:昔有隱士九人居此,俱仙去,故名;有說唐代開元年間,開山僧鄒無比在天然室修煉成仙,恰逢八仙在鄰洞歡聚,合為九仙而得名。
九仙山位于福建中部,主峰海拔1658米,素有“中土蓬萊第一山”的美稱。山上的濕度、風速、霧天均居全國第二位,故有佛光、云海、霧凇等氣象奇觀。九仙山年均氣溫12℃,尤其是炎夏季節,山中處處涼爽宜人,是避暑的理想去處。
九仙山奇巖兀立,怪石遍布,峰巒疊嶂,幽洞密布,萬木競秀,四季各異,有許多富于神話色彩的傳奇故事。春天,杜鵑花漫山怒放,令人目不暇接;夏日,翠竹青松凝碧吐綠,甚是悅目;秋時,紅葉鋪徑,落霞紛飛,讓人感慨萬千;冬季,白雪銀妝,霧凇垂玉,南方北景,令人流連忘返。
九仙山還是閩南地區的宗教圣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不知多少的求道隱士在山中煉丹修行。到唐代開元年間,高僧鄒無比與徒弟普惠創建靈鷲巖寺之后,道家逐漸退出,佛教的香火卻在此興盛。到明清時期,佛教達到鼎盛,山中大小寺廟有7座,其18支房派的900多位僧人遍布各地,許多高僧分布在89座寺院里擔任住持傳教,香火遠播閩臺及海外。
九仙山因宗教興盛,擁有豐富的古跡文物和詩章墨寶。文人墨客贊美感懷九仙山的詩章頗多,僅清乾隆版《德化縣志》就收錄了120多首;山上留下50多處古人摩崖石刻;“鎮山之寶”——唐代彌勒石刻造像,元代戴冠觀音石刻造像,聲名遠播的千年古剎靈鷲巖,松蔭徑幽的永安巖等等,都是山中難得的珍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