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消息,“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兒。”微博上的一句話與太和門廣場的奔馳合影照,讓“露小寶LL”成為網民口誅筆伐的對象。盡管故宮博物院作出回應,承認開車進入故宮事件屬實,并向公眾誠懇致歉,盡管“露小寶LL”在回懟網友是“檸檬精”之后刪除了微博,但引發的輿論并沒有平息。
無獨有偶。隨著該事件的曝光,許多網友又搜出很多開車進故宮的社交網站上的照片,其中不乏各種豪車。聯想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師傅們,為了保護故宮的地磚,每天在院子里都是騎車或步行。而這場“我在故宮開豪車”的鬧劇,讓網友們感慨:“一邊是小心翼翼地保護,另一邊是肆無忌憚地糟蹋,天壤之別。”人們的痛心,在于我們珍之重之的國家文物和文化尊嚴受到了侵犯;人們的憤慨,在于600年的故宮早已不是封建特權的私產,卻依然有人試圖破壞這樣的共識。
在這樣的情況下,公眾的追問不無道理。為什么閉館日仍有游客能夠進入?為什么2013年初故宮全面實行開放區內禁止機動車駛入的規定后,竟有人可以開著大奔游覽?這是管理的漏洞,還是特權的恣意?面對網上各種猜測,故宮還需一查到底,給公眾一個交代,否則規則失守,只會衍生破窗效應,最終形成難以挽回的信任危機與形象危機。
規則的生命力取決于所有人的敬畏程度,也取決于制定者的維護力度。規則就是鐵律,絕非于我有利就遵守,于我不利就變通。如果任由變通的風氣大行其道,規則的剛性就會被切得七零八落,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受害者;規則不是彈簧,絕非松一陣緊一陣,不是“關系”可以疏通,不是“金錢”可以買通,如果任由規則出現縫隙,只會堤潰蟻孔、氣泄針芒,規則便無公平可言。應當說,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撒歡兒”的特權。
開車進故宮事件,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教訓,還有人們再次樹立敬畏意識、故宮全面排查管理漏洞的契機。規則的破窗,從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其中,既有當事人對文物的尊重缺失,對制度的敬畏喪失;也有管理者防線的退守、責任的松懈,甚至是對潛規則的服軟。故宮IP越是做大,公眾越是喜愛,也越要加倍珍惜。不僅僅是公眾,要強化文物保護的理念與行動,更應該強調的是,故宮管理者要擰緊規矩的發條,對各個管理環節進行查漏補缺,防止破壞文物、侵犯文化尊嚴的事情再次發生。
600年的故宮歷經歲月滄桑,不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也不是一己私欲的炫耀場所,而是全國人民的文化瑰寶、世界文化的遺產。在敬畏意識下,故宮進行保護性開發、保護性展示,游客進行保護性參觀、保護性接近;在規則意識下,呵護文明共識,維護文保秩序,捍衛制度剛性,這才是我們捍衛的文化尊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