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月9日電 (記者 馮志軍)敦煌研究院9日披露,該院憑借“干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于日前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作為文物保護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這項研發成果被廣泛應用于甘肅、新疆、寧夏等10省(區)113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
“干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由敦煌研究院聯合蘭州大學、西北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共同完成。
該項目針對我國干旱環境土遺址快速損毀消失且缺乏科學有效保護的現狀,通過20多年連續不斷的技術研發與攻關,逐步建立了干旱環境土遺址保護的基礎理論,構建了土遺址保護科學的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關鍵技術,解決了困擾土遺址保護的諸多技術難題,引領我國土遺址保護行業逐步走向國際。
土遺址是以土為主要建筑材料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發源與衍化的直接實物證據,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歷史根脈,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主要分布于干旱環境和絲綢之路沿線,如長城、玉門關、交河故城、西夏陵、元上都等。
由于長期遭受風蝕、雨蝕、凍融、地震等多種自然營力和人類活動影響,土遺址出現了坍塌、掏蝕、開裂、表面風化剝離等多種病害,大部分瀕臨消失,亟待保護。
由于必須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巖土工程及其他領域成熟理論和技術無法直接應用,世界范圍內又缺乏土遺址保護理論、加固材料、技術與裝備,使得土遺址保護成為文物保護領域公認的世界難題。
圖為“干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研發成果,被廣泛應用于甘肅、新疆、寧夏等10省(區)113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示意圖。敦煌研究院供圖
自1992年以來,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重點項目的持續支持下,經過20多年不懈努力,構建了我國土遺址保護基礎理論,發明了系列保護加固材料,研發了一整套保護專用技術和裝備,實現了土遺址保護科學化和規范化。
該項目成果先后榮獲全國十大(佳)文物保護工程7項,交河故城加固工程被業界譽為“土遺址保護的范例”。成果的有效應用為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直接保障了元上都遺址、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