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央視《國家寶藏》節目成為“文物網紅”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成為眾多微信公眾號的寵兒,這個全身分布著17種釉、彩,外號“瓷母”的瓷瓶,讓許多網友辯論起乾隆的審美。但是故宮博物院瓷器館志愿者講解員張甡發現,許多公眾號上使用的“瓷母”圖片并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真品照片,而是一件有著不少差別的“李鬼”瓷瓶。張甡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發現這張錯誤圖片不但被眾多公號轉載,還出現在“瓷母”的百度百科上,給很多人造成了誤導。8日晚,他將一張自己制作的“瓷母”講解圖發到了網上,“將真、假瓷母一對比,很多人說覺得乾隆皇帝的審美也沒那么糟糕了”。
網友:“瓷母”底座也算一種釉彩?
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一定不能容忍的是,200多年后,他精心設計的一件集合了17種釉、彩,前無古人的大瓷瓶會被一個仿品代替,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土丑審美大花瓶”。
近日,央視《國家寶藏》講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這件目前擺在故宮瓷器館正廳入口處的大瓷瓶因為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種之多,被很多瓷器愛好者稱為“瓷母”,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巔峰之作。
而“瓷母”也很快成為文物“網紅”,很多網友都在辯論這款“大雜燴”式的瓷器好不好看。一些微信文章也通過圖片告訴網友,這件瓷瓶的審美與其他素雅的瓷器相比,究竟差在哪里。
但細心的網友發現,微信文章上的圖片很奇怪:“瓷母”從上往下數第三層釉為“仿汝釉”,彩畫下方的一圈釉彩為“仿哥釉”,按照這張圖的說法,“瓷母”的底座“紅木鏤空手雕平安如意座”成為“瓷母”的第17種釉彩。“17種釉彩怎么會包括瓷瓶的底座?是不是哪里弄錯了”?
故宮博物院陶瓷館、鐘表館志愿者講解員張甡曾跟著《國家寶藏》節目組一起創作了“瓷母”的講解故事,他告訴記者,這張被廣泛傳播的“瓷母”圖片是錯的,“這張圖片里的瓷母本身也不是真的,而是一件現代仿品”。
講解員:感覺“辣眼睛”
10日,張甡在接受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在配合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錄制時,就曾經看到過網傳的假“瓷母”講解圖,“當時我看到這張圖,就覺得很辣眼睛,后來看到很多公眾號都在用這張圖,甚至百度百科上也用的這張圖,就覺得實在是不能忍了”。北青報記者發現,根據百度百科的詞條歷史,10日下午前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的配圖確實是網傳的假“瓷母”圖片,這張照片中的“瓷母”與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的真“瓷母”圖片在多處釉彩的顏色上有明顯不同。
9日晚,張甡在其個人微博上發布了一張自己制作的圖片,對網傳的“李鬼瓷母”講解圖進行了更正。根據這幅圖,假“瓷母”圖中的“仿汝釉”實為“仿哥釉”,“仿哥釉”實為“仿官釉”,根據張甡制作的“瓷母”講解圖,“瓷母”的所有釉、彩加起來不多不少正好17種。
除了標明17種釉、彩的名字及其位置,張甡還分別注明了各種釉彩的燒制工藝。如“瓷母”的“仿哥釉”是一種“高溫單色釉”,瓶頸上的“青花纏枝蓮”是一種高溫釉下彩,瓶身的“粉彩開光吉祥圖案”是“低溫釉上彩”。
張甡告訴記者,燒制工藝是瓷器科普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對于“瓷母”這樣的作品來說,還有特別的意義,“瓷母的燒制工藝是先燒溫度高的釉彩,再燒溫度低的釉彩,這樣,每燒到下一級溫度時,由于溫度較低,就不會將以前燒好的高熔點釉層給燒壞了”。但張甡表示,原理雖然簡單,實際操作卻很繁復,它要求窯工對每種釉彩的燒造溫度和窯室中的游離氧含量有精確的把控,才能進行精確的燒造次序排序。
相關閱讀:
《國家寶藏》是由中央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節目,由張國立擔任講解員,李晨、王凱、梁家輝、劉濤等擔任國寶守護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