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北宋年間,已歷千年風雨,曾是官方“望祭海神”的場所;歷代官員賢達、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諸多墨寶、楹聯(lián)和匾額;祭海亦是古代“討海”之人粗礪生命哲學的一種體現(xiàn)
古代,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出于敬畏自然之心,往往要舉辦各種祭海儀式,祈求船舶往返平安。宋時,泉州郡守將真武廟作為“望祭海神”的重要場所,真武廟于是成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跡,見證了泉州港繁榮時期中國沿海獨特的海神崇拜與海洋觀。
山門為四柱三間牌樓式建筑(傅志雄 攝)
大殿門口有清代翰林莊俊元所撰對聯(lián)
殿內(nèi)有眾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簽詩
“吞海”石碑為明朝晉江縣令韓岳所立
討海為生 風險頗大
泉州地處東南海濱,自古以來,大批生活在海邊的泉州人因“海”制宜,“討海”為生,“以魚鹽為業(yè),而射贏牟息,轉貿(mào)四方,罟師估人,高帆健艫,疾榜擊汰,出沒于霧濤風浪中。”
但經(jīng)營“海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古代,屬于高風險行業(yè),“若微遭傾覆,破產(chǎn)隨之”。所以,泉州沿海民眾在收成之后,往往“家家賽神,鐘鼓響答”,以此感謝神祇的護佑,祈禱風調(diào)雨順、出入平安。這其實也是古代民眾對生存訴求的一種表達方式。相較于內(nèi)陸,沿海民眾更加注重祭拜海神,泉州真武廟便是古代一處祭拜海神的重要場所。
真武廟,位于今豐澤區(qū)東海街道法石社區(qū),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開寶六年間,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據(jù)《閩書》載,真武廟(殿)建在石頭山上,“石頭山,與赤城山相連,山盡處有三石杰出,山陰疊石數(shù)筍,危如欲墜,寔不可動。目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時望祭海神之所……”該廟坐東朝西,依山而建,布局巧妙,主體建筑有山門、涼亭、大殿等,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時期風格。據(jù)原東海街道文化站站長、館員張章明介紹,真武廟是泉郡道教圣地,有“八閩玄天上帝第一行宮”之譽,在福建道教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跡之一。
吞海石碑 彰顯氣概
真武廟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即玄武大帝、上帝公),古稱“玄武廟”。據(jù)江口碼頭與真武廟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蘇素云稱,“玄武”是道教中執(zhí)掌北方之神,傳說他是龜、蛇結合而成的神靈,而龜、蛇又生于水中,所以兼有水神的功能。宋初,為了避諱宋圣祖趙玄朗,玄武廟改稱“真武廟”,玄武大帝亦改稱“真武大帝”。
真武廟山門為四柱三間牌樓式,重檐歇山頂,檐下施如意斗拱。山門兩邊墻壁上分別嵌著磚刻人物畫,如太上老君、瑤池王母以及八仙等,栩栩如生。山門柱上有對清代翰林莊俊元手書對聯(lián):“仰之彌高大觀在上,過此以往聯(lián)步而升”,寓意深長。山門一側紅磚墻上嵌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三蟹龍井”字樣,前有一口古井,據(jù)悉是明朝萬歷年間一位李氏婦人發(fā)善施舍的水井。
登完廟前石臺階,一塊天然巨石映入眼簾,石拱出地,宛如龜背。再看上面是一方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晉江縣令韓岳所立的陰刻楷書“吞海”石碑。張章明稱,“吞海”意為真武大帝氣勢可以吞海,它既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以海為生的生動寫照,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歷史見證,張揚了泉州行船人勢可吞海的氣概。
廟前石埕豎立著一把石刻“七星劍”,據(jù)說那是真武大帝的法器,象征其“武”;另有重檐八角涼亭一座,呈八卦形,猶似真武大帝的印璽,象征其“威”。在廟的周圍,還保留著8株數(shù)百年樹齡的古榕樹,盤根錯節(jié),郁郁蔥蔥,映襯出真武廟的古老與寧靜。
翰林古聯(lián) 一語雙關
清道光年間,翰林莊俊元還曾為真武廟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脫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拋羅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蒞北朝”。如今,此聯(lián)懸掛于大殿門口,供往來游人欣賞。張章明認為,這副對聯(lián)一語雙關。一來,“紫帽”、“羅裳”是真武廟面對的兩座名山,一“脫”一“拋”,盡顯真武大帝的氣度,而“不整冠”“亦跣足”則生動描繪出了真武大帝灑脫的形象;此聯(lián)另有一層含義,即隱射南宋幼主逃難至此的狼狽情景:南宋末年,因元軍大舉南下,年僅9歲的宋端宗趙昰與弟弟趙昺慌忙南逃至泉州。怎奈招撫使蒲壽庚不愿接納,拒開城門,幼主一行人流落街頭,皇親國戚們當時是衣冠襤褸、狼狽不堪,后來便在真武廟過夜駐蹕,因此,真武廟亦有“圣殿”之稱。莊俊元所寫的“不整冠”“亦跣足”,同樣是在描寫當時南宋幼主落魄、可憐的形象。如今,讀著這副對聯(lián),撫挲廟內(nèi)舊物,追憶那段歷史,不免心生慨嘆。
真武殿立面墻壁上的鏤空石窗,雕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寓意四方之神靈光普照,保護民眾平安。來到大殿正中,舉頭一看,上方懸掛著鎏金大字“掌握玄機”。據(jù)說這四個字原為清乾隆年間提督馬負書所題,后人依此鐫刻成匾。大殿神龕內(nèi)供奉著玄天上帝,神像披發(fā)仗劍,著黑衣、踏龜蛇、執(zhí)黑旗,威而不怒,雄視大殿。兩旁,持戟握劍侍立“四大元帥”(馬光華、趙光明、溫嶠、關羽),目光炯炯,莊重肅穆。
江口碼頭 歷史遺存
真武廟的山下,古有法石港,位于晉江流域的出???,是中外商人會集之地。張章明指出,宋元時期,法石港航海業(yè)和造船業(yè)都非常發(fā)達,沿江碼頭眾多,如今僅存的是文興碼頭和美山碼頭,合稱為“江口碼頭”。
美山碼頭始建于宋代,是古泉州沿江的集群商業(yè)碼頭之一。2003年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其成果表明,美山碼頭遺址也分為早晚兩期。早期歷史遺存為宋元時期的,而晚期遺存時間下限不晚于清初。據(jù)文獻記載,清初泉州海關的法石口所曾設立于此??梢酝茢?,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清初遺存應是配合這一歷史事件而增修建設的。
文興碼頭亦始建于宋代,也是沿江集群商業(yè)碼頭之一。碼頭岸邊立有殘石塔——寶篋印經(jīng)塔一座,當?shù)厝朔Q為“四面觀音塔”。殘存的塔身兩段均屬花崗巖,表面呈黃褐色。兩段均呈方形,系分別雕鑿后再行銜接。上段四面各有一尊半浮雕的半身佛像。下段四面各陰刻一字“佛”、“法”、“寶”、“僧”。
“文興碼頭和美山碼頭構造科學,歷久耐用,是宋代碼頭建筑的珍品,它們與地處??诘氖戎T碼頭,一齊構筑了泉州古代集群港的格局,反映出泉州港宋元時期繁榮的獨特風貌。”
祭海儀式 祈福于民
江口碼頭(即文興碼頭、美山碼頭),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一直是古泉州海外貿(mào)易的重要碼頭。為祈求商舶往返平安,宋時泉州郡守就將真武廟作為望祭海神的勝地。據(jù)《泉州府志》記載:“玄武廟,在郡東南石頭山,人煙輳集其下,宋時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據(jù)載,宋代泉州郡守每年要兩次率官員到這里舉行祭海儀式,祈求玄武大帝庇佑。端午前后的“回舶祭海”、秋冬時節(jié)的“遣舶祭海”,被當作固定的官方祭祀來操辦。
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親自撰寫的《真武殿祝文》尚存,便是這段歷史最好的佐證?!稓J定四庫全書》收錄的《西山文集·卷五十三》有“真武殿祝文”,文稱:“于皇上圣威,神在天誕,降福澤于民,俾有寧宇。某之祗事,為日久矣。叨恩分閫,而靈宮在焉。涖事之初,敬伸謁欵。江湖之間,沴氣易作,尚惟慈憫,弭于未然。區(qū)區(qū)之誠,仰蘄昭鑒。”泉州太守親自向神靈禱告,一方面體現(xiàn)對祭海儀式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泉州海外貿(mào)易迅猛發(fā)展的態(tài)勢。
真武廟因其所據(jù)有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神性,在泉州備受認可,玄武大帝被尊為海神。真武廟是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跡,見證了泉州港繁榮時期中國沿海獨特的海神崇拜和海洋觀。大海的陰晴不定,讓收獲和風險并存,古人唯有借助“神力”來提升在海上冒險的勇氣,這是靠海生活之人堅強粗礪的生命哲學的一種體現(xiàn)。
歷代官員賢達、文人墨客為真武廟留下了許多墨寶、楹聯(lián)和匾額等人文景觀,既可供后人品味、欣賞,也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不少佐證。值得一提的是,真武廟還有著一段紅色的革命歷史記憶。據(jù)介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緊鄰真武廟的西北邊有個法江小學,真武廟的部分廂房也為學校所用。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李子芳(石獅永寧人),接受黨組織的安排,來到法江小學,以教書作掩護,開展地下活動,傳播革命思想,就住在真武廟的廂房內(nèi)。他指導學生成立自治會,還創(chuàng)辦了《萌芽》刊物,對當時的學生和進步青年產(chǎn)生了積極的思想影響。
隨著閩南華僑移居南洋,眾多泉州民間信仰也隨之傳播到了東南亞,這其中就包括玄天上帝信仰。泉州海交館專家李玉昆曾表示,印尼雅加達丹絨玄天上帝廟就是清代僑居印尼的泉州人修建的,廟中有楹聯(lián):“尺劍除邪魔,特表奇勛振泉郡;寸志護民物,宜興禋祀昭吧邦。”(記者 吳拏云 通訊員 鄭冰芳 文/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