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西藏芒康縣和云南德欽縣接壤之地的鹽井,是茶馬古道進入西藏的第一站。歷史上這里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古道上的一座重鎮。
鹽井古鎮
鹽井自古以產鹽聞名,但更因其傳統制鹽術、西藏惟一的天主教堂,以及藏傳佛教和天主教的交融而引人入勝。也為我在此停留給予了諸多理由。我想看看鹽田,也想看看信仰天主教的藏族人。
隱藏在山里的世外桃源
若干年前,我從拉薩沿滇藏線一路搭車前往昆明,鹽井是進入云南前,滇藏線上西藏的最后一站,再往前走是梅里雪山,就算正式進入云南了。
瀾滄江從中穿過
去鹽井的路沿瀾淪江而行。瀾滄江雖長,卻只有地處中游的鹽井多鹵水,可以曬鹽。更為神奇的是,同一條江,這一岸產紅鹽,那一岸產白鹽。也因此江岸兩邊的村子被稱為白鹽井和紅鹽井。
鹽田就在江邊
我和當時結伴而行的60多歲大叔,包了一輛小面從鹽井鎮去瀾滄江峽谷下看鹽田。小面的沿著顛簸的山路下行,逐漸接近瀾滄江峽谷谷底時,可以看到鹽民在斕滄江兩岸支起的數千塊鹽田,層層疊疊,十分壯觀。
鹽田其實就是倚崖而建,用圓木柱支撐起的鹽棚。經年累月的使用后,鹽水滲透過木料,在其表面凝結成一層厚厚的晶體,陽光下璀璨生輝。
真美
特別遺憾的是我們前往的9月,還沒到曬鹽的季節,鹽田里都是雨水。小面司機師傅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向我描述著曬鹽時節這里的壯觀景象。
一塊塊鹽田
層疊的鹽田里有潔白的晶鹽。他指著江對岸的鹽棚說,那邊的鹽是紅色的,紅色的鹽一般用來給牲口吃。他用手指著江邊的一口井,看,鹽水就從那里面背上來,都是女人去背,很辛苦。是啊,我知道,藏族的女人勤勞能干,歷來如此。
世界上獨有的曬鹽制鹽術
司機師傅提到的曬鹽技術,其實是鹽井獨有的,也是至今為止世界上獨有的曬鹽制鹽術。別處曬鹽汲湖水即可,在鹽井則需要打洞到河床上的鹽礦,用木桶將鹵水背到自家鹽池,再從鹽池將鹵水分送到自家制的木架鹽棚上,曬成鹽巴。
一邊產白鹽,一邊產紅鹽
曬好的鹽巴由馬幫、騾幫跋山涉水銷往滇、藏、川一帶,為鹽民換回日常生活所需。每年6一9月的雨季,漲水的瀾滄江會將部分鹽田淹沒,但隨著秋風送爽,便又帶來了曬鹽的好季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