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西北的巴音布魯克草原,雖然名聲不及我國最大的草原——呼倫貝爾那樣享譽中外,但事實上,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文化底蘊,巴音布魯克都絲毫不遜于呼倫貝爾。
巴音布魯克草原
如果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氣質更傾向于“陽剛”,那么,巴音布魯克草原則更傾向于“陰柔”。巴音布魯克,蒙語意為“永不枯竭的甘泉”。可以想見,巴音布魯克草原水源充沛,一如群山中的繾綣水鄉——這里既是萬物誕生的源頭,也是萬物生長的天堂……
《西游記》中“通天河”的源頭?
巴音布魯克草原是我國的第二大草原,位于天山南麓,由大小珠勒圖斯兩個高位山間盆地和山區丘陵草場組成。整個草原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36公里,四周山體海拔也大都在3000米以上。
雖然草原四周的山體海拔很高,但巴音布魯克草原自身的地勢卻十分舒緩。遠遠望去,草原就像一張巨大的絲絨地毯,洋洋灑灑地鋪向每一片原野,每一道溝谷和山崗……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在這張美麗的地毯上,還綴滿了無數的涓涓細流和燈盞一樣星星點點的湖泊,陽光的照射下,甚至還會散發出鉆石般的光澤。
不僅如此,這些溪流和湖泊還為巴音布魯克草原帶來了豐富的水源——據說,整個草原共有大小13處泉水,7個湖泊,此外,還有20多條河流……而這,不僅給巴音布魯克草原帶來了動人心魄的美,也為它帶來了勃勃生機。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更何況是被眾多河流所滋養著的巴音布魯克草原。我們看到,這里不僅廣泛分布著如茵的茅草、苔草、蒿草、松草,還有大片大片肥美的酥油草——而這些品種多樣、草質上乘的牧草,正悄無聲息地養育著草原上著名的天山馬、大尾羊、牦牛和雙峰駝……
大草原
除了牧草,草原上五顏六色的野花也許更加惹人注目:紅的、白的、藍的、紫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每一朵野花都像是從顏料管里直接擠出來的未經稀釋的顏料,濃烈而純粹。隨著季節的不同,巴音布魯克草原所展現出來的美也不盡相同——春夏季節,草原上的綠色似乎比河水還來得猛烈,它們隨處流淌,從山崗到平原,再到河谷,凡是眼睛所能企及的地方,通通都被染成了綠色;而到了秋冬時節,牧草枯黃,草原又仿佛是披了一層金色的羽衣,遠近深淺,斑駁而明麗。
但是,巴音布魯克草原的美除了如茵如蓋的牧草和繽紛絢麗的各色野花之外,更在于一條名叫“開都”的河流。這其實是一條身世顯赫的河流,即便是在家喻戶曉的《西游記》中也有它的身影——雖然在《西游記》中它不叫“開都河”,而被人們稱作“通天河”。
除了身世顯赫,開都河還是一條千回百轉、如夢如幻的河流。從遠處看,它就像一條幾十米寬的玉帶蜿蜒穿梭于遼闊的平原上,一直通向天盡頭。這其中,最精華、最點睛的一筆則要數“九曲十八彎”了。“九曲十八彎”是開都河上的一段,其彎度之大,彎道之密集都十分罕見。而更神奇的還在于,據說: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這天,當太陽落山時,人們甚至能在河水中同時看到9個太陽的倒影……
“天鵝湖”其實不是“湖”
在巴音布魯克草原上,還有一個不能錯過的地方——天鵝湖。美麗的天鵝湖位于草原的西南部,它東西長30多公里,南北寬10多公里,是我國第一個天鵝自然保護區。這里不僅水草豐茂,氣候濕爽,而且風光十分旖旎。
雖然天鵝湖被稱作“湖”,但事實上,它遠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種碧波蕩漾、浩瀚無垠的湖泊——而是一個由眾多相互串聯的小湖所組成的大面積沼澤地。在這片沼澤地上,分布有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蘆葦蕩,這些蘆葦蕩像屏障一樣將天鵝湖分割成了眾多區域,而天鵝們徜徉其間,就如同置身于一個又一個天然的迷宮中。
除了像迷宮之外,被雪山環抱在其中的天鵝湖,還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歸宿。每當春天來臨,冰雪消融,萬物復蘇,大批的天鵝從印度和非洲南部成群結隊地飛越叢山峻嶺,不遠萬里來到此地。它們在這里安頓下來,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仿佛這里是它們的歸宿。而對于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當地牧民也十分珍視。他們不僅將天鵝視為“貞潔之鳥”和“吉祥的象征”,更嚴厲禁止任何人傷害天鵝。
在天鵝湖,一切都是祥和而安寧的。每天清晨,當遠處的蒙古包升起裊裊炊煙時,天鵝便開始了它們尋常而逍遙自在的一天:覓食、嬉戲,或者展翅翱翔。它們成群結隊,飛過馬背、羊群和蒙古包,在遠方的山谷里,或者在草地的上空久久地盤旋。等到太陽升起之后,雪山和蘆葦的倒影在蔚藍的湖水中漸漸清晰起來,天鵝們便同棲息在此的野鴨等水鳥一起,在湖面上掀起了熱鬧的“大合唱”。
除了歌聲,天鵝們睡覺的姿勢也十分動人。當天鵝休憩時,它們會將自己的脖頸插于翅下,或者臥在地上,或者單腿立于草叢中,或者飄浮在水面上。到了傍晚,這些出來覓食的天鵝仿佛又在湖中跳起了精美絕倫的“水中芭蕾”——它們時而倒立,身體幾乎垂直地伸入水面;時而捕捉漂浮的草莖,脖頸來回轉動;時而蹲入草叢,搜尋細嫩的小草葉……它們的動作輕盈而綽約,在湖面上劃出一道道柔滑的弧線。而它們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隨風搖曳,也不由得讓人想起《詩經》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情景。
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民族大遷徙
巴音布魯克草原的神秘是說不盡的。
除了每年從遠處遷徙而來的鳥類,還有一個神秘的族群也曾經歷了漫長的跋涉和艱辛才終于來到此地,他們就是——土爾扈特人。土爾扈特,原本是我國蒙古族中的一個古老部落。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牧場,部族中的大部分人便離開故土,向北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游,并在那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了土爾扈特汗國。
巴音布魯克大草原
他們在伏爾加河流域一共生活了140多年,直到18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俄國統治勢力的不斷深入,作為“異族”的土爾扈特人再也無法在伏爾加河沿岸生活下去為止。于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為了更有尊嚴地活下去,24萬土爾扈特族人在年輕的首領渥巴錫率領下,踏上了艱難的東歸旅途……為此,渥巴錫和他的族人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歷經7個多月、1萬多里的長途跋涉后,土爾扈特人終于回到了故鄉,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一次民族大遷徙。
為了迎接他們,清政府特賜巴音布魯克草原這片肥沃之地給土爾扈特人繁衍生息。如今,幾百年過去后,巴音布魯克草原早已撫平了土爾扈特人關于東歸的創傷記憶。遠道回來的土爾扈特人與其他生活在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人們一樣,在藍天白云之下,開始了自己的嶄新生活。
如今,巴音布魯克草原上不僅居住著土爾扈特人,還居住著蒙、漢、藏、哈等9個民族的人們。雖然各民族之間仍保留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但共同生活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就像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他們系在了一起。我們看到,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四至初六,在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無論是哪個民族的人們,大家都在翹首企盼同一個節日——“那達慕”。這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節日盛會,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拔河等眾多傳統體育比賽和文藝表演。
在“那達慕”開幕的前夕,人們往往不等到節日開始就早已策馬揚鞭,迫不及待地從四面八方趕到盛會的舉行地搭氈房、制奶酒,備牛羊。到了節日這天,草原上舞臺高筑,彩旗飄揚,到處都是一片歡騰的氣氛。而這,對于幾百年前舉族東歸的土爾扈特人而言,一定是個遙遠而奢侈的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