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大教堂,正式名稱為“基督復活大教堂”,也被稱為“基督喋血大教堂”。其位置在距離涅瓦大街不遠處的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旁。
滴血大教堂
滴血大教堂建造于1883年至1907年,是歐化的圣彼得堡地區少有的純俄羅斯風格建筑,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皇帝在此遇刺身亡,公元1883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了紀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點修建這座教堂。
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是圣彼得堡眾多運河中的一條運河,開挖于1739年,其后經數年予以加深并修筑花崗巖河堤。運河東北連接莫伊卡河,西南連接豐坦卡河,全長5公里,最寬處32米。
原名為葉卡捷琳娜運河,1923年以后,蘇聯政府以俄國劇作家和外交官亞歷山大·格里博耶多夫重新命名。運河上共有21座橋。意大利橋是其中一座單跨人行鐵橋,因連接大、小意大利街而得名。該橋長約20米,寬3米。
俄羅斯在1853-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使得俄羅斯國內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峰。次年,尼古拉一世去世,亞歷山大二世繼位,但此時的俄羅斯已是國力衰落、危機四伏。亞歷山大認識到,俄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實質上是俄羅斯工業和政治體制落后于西方的問題。基于這個判斷,亞歷山大二世著手國內改革,他的改革主要有廢除農奴制,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訂司法制度,充實初等教育,改革軍制等,以謀求俄國的近代化革命。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極大地促進了俄羅斯社會飛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國力,但同時也出現了負面效應。農奴制改革觸動了俄羅斯廣大地主貴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對。同時被解放的農民由于土地減少、支付贖金,以及由改革帶來的混亂破壞了以前的那種安定感,農民的反抗斗爭也更加激烈了。致使地下革命組織的恐怖活動不斷增多。
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
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抬頭,屢次試圖刺殺沙皇。公元1881年3月13日,亞歷山大二世乘著馬車準備去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當他的馬車經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遭遇“民意黨”極端分子的暗殺。
亞歷山大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與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齊名的皇帝。他在任期間,對俄羅斯的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的遇刺,打斷了此前的改革進程。此后的亞歷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未能繼續實行有效的改革措施,俄羅斯的各種隱患不斷發展,最終導致了革命爆發,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在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37年之后,俄羅斯帝國滅亡了。
1883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了紀念父皇,欲在其父遇刺地點修建教堂,并希望教堂能充分體現17世紀俄羅斯風格。建筑師帕爾蘭德以莫斯科紅場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為藍本,特意將教堂設計成具有中世紀俄羅斯風格的教堂,它獨樹一幟的形象完全迥異于圣彼得堡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其他建筑。1883年9月14日舉行了奠基典禮。歷經24年的興建工程,直到1907年8月19日正式完工,并由尼古拉二世舉行隆重的開幕儀式,國家政要及皇親國戚均應邀觀禮。
暗殺發生現場的一段街道被封閉在教堂的墻內,因此該段堤防也延伸到了運河中。教堂內,在亞歷山大遇刺的精確地點設計了一個祭壇,裝飾以黃玉、琉璃和其他寶石。沙皇的血從簡單的鵝卵石中溢出,濺到地板上,與周圍極為豐富的裝飾形成鮮明對照。
教堂高度約81米,占地面積1642平方米,外形寬闊。與圣瓦西里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麗、更加生動。教堂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用彩色瓷磚和搪瓷青銅板鑲嵌了顏色艷麗的復雜圖案,美不勝收。教堂的外部墻壁用瓷磚和上釉的異型磚塊以及陶磚鑲嵌而成,反映了俄國十六和十七世紀的典型的東正教教堂建筑風格。教堂輪廓優美,裝飾華麗,是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一。古老俄羅斯風格與附近的古典式的建筑物形成鮮明對比,這座地道的俄羅斯風格的教堂在歐化的圣彼得堡反而顯得另類,別具一格。
1917年,俄國革命以后,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奪,其內部破壞嚴重。20世紀30年代,蘇聯政府關閉此教堂。1939年9月1日,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列寧格勒被德國軍隊圍困期間,引發嚴重的饑荒,滴血大教堂被用作蔬菜倉庫,因此得到了綽號“馬鈴薯上的救主”。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滴血大教堂被用作附近的一個歌劇院的倉庫。1970年7月,教堂的管理改屬伊薩大教堂。1997年8月,教堂在關閉27年后重新開放,但尚未祝圣,不作為全時間的禮拜場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