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喀什——男人的“飾品”英吉沙刀
西北少數民族男子大多喜歡帶刀,除了早期游牧部落的遺傳基因,還與日常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譬如新疆,一年四季,瓜果飄香,尤其夏天,天天吃瓜,少不了刀。在牧區,刀對牧民來說顯得特別重要,宰羊牛,剝牲皮,收拾雜碎,吃手抓肉,修理馬鞍,外出打獵更是身不離刀,況且一把鑲寶嵌玉工藝精美的英吉沙刀佩帶在男人身上無疑是最好的飾品。
打制英吉沙刀,刀柄最費功夫,手藝高低常常在刀柄上見真章(謝光輝攝)
英吉沙是維語“英吉沙爾”的漢語簡稱,意思為新城,距離喀什69公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驛站。如今315國道縱貫縣境,看上去像喀什的一座衛星城市。16世紀末,英吉沙爾芒辛鄉卡爾瓦西村有位叫買買提。庫拉洪的鐵匠打制的木柄小刀,工藝精美,刀鋒銳利,人們競相購買,銷量驚人。附近村民紛紛仿制,從而形成了制刀產業,代代相傳。四百多年來,工匠們從珠寶飾品中獲得靈感,不斷創新,制作出各種款式造型的小刀,用黃銅、白銀做刀柄,鑲嵌貝殼、玉石,甚至珠寶,刻上富有民族持色的圖案,備受推祟,聲名大振,與甘肅保安腰刀、內蒙蒙古刀,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一。
從那時起,叮叮當當的鍛打聲每天在卡爾瓦西村響個不停,只有星期五(居瑪日)的禮拜和星期天的巴扎(趕集),村里才會稍稍安靜。艾合買提,生于卡爾瓦西村的制刀世家,曾為新疆旅游交易會定制一批經典款的英吉沙小刀,在業內頗有名氣。我在喀什去和田,途經英吉沙,心想如果在英吉沙商店買一把刀作紀念,那就成了典型的“到此一游”。
制作英吉沙刀大致有幾道工序,鍛打出鈿胚,用銼刀磨光,再淬火處理。淬火是工匠世代傳承的絕技,相互保密,絕不外傳。經過名師淬火處理過的英吉沙刀,刀鋒銳利,不易崩口、卷刃。一把英吉沙刀須數次淬火處理,再輕打細錘成形,開始做刀柄。實際上做刀柄最費工夫,不僅在白銀上刻出花紋圖案,還要鑲嵌貝殼裝飾,手藝高低常常在刀柄上見真章。通常英吉沙刀以刀柄所選材質和做工來定價,普通的木質、牛角、黃銅;講究的白銀鑲嵌貝殼;高貴的黃金鑲嵌寶石,奢華無比,買去作為收藏。刀柄完成后,布條纏裹,刀刃在飛轉的砂輪上打磨、拋光,火星飛濺,最后開封。英吉沙刀的標記,有新月形、葫蘆形、石榴花形、巴旦姆花形等圖案,根據每個工匠的習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