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又名條城,位于榆中縣北部,黃河南岸,距蘭州90公里、白銀25公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適宜種植瓜果蔬菜和水稻,被譽為“隴上江南,魚米之鄉”。
青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優美。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筑龍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借黃河天險,在唐朝龍溝堡的基礎上增筑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后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叫做青城。她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青城是水煙的發源地,被稱為“中國水煙之鄉”。水煙業的興起、鼎盛,推動了古青城加工業、商業、教育、文化和建筑業的發展。這里曾經商賈云集,人才薈萃,教育興盛,民風淳樸,享有“風雅青城,仁義之鄉”的美譽。文物古跡有城隍廟、青城書院、高氏祠堂、羅家大院、碑林、二龍山戲樓、闖王墓和散落在古鎮核心區的45處古民居四合院等;民俗活動有青城小調、城隍出府、柴山、英雄武鼓、剪紙、刺繡等;自然景觀有小河漂流、百年梨園、東灘荷塘、千畝稻田等;特色飲食有長面、糝飯、酸爛肉、驢肉等;土特產有水煙、干面、陳醋、西瓜、蘋果、葡萄、軟兒梨等。
青城經過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獨特的水煙文化、科舉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家族文化和飲食文化。2006年被甘肅省建設廳、甘肅省文物局命名為“甘肅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2012年又被提名為“中國最美鄉村(小鎮)”50佳,并榮獲“中國十佳最美風情小鎮”稱號,2013年青城古民居四合院群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城書院
青城書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是當地紳士李愷德、顧名、張錦芳、韓瑛、劉世保等人倡導修建,是當時蘭州地區的六大書院之一。1904年將青城書院改名為“皋榆聯立高等學堂”,1931年更名為“皋榆聯立青城小學校”,1938年又更名為“榆中縣青城小學”。
整個書院坐北朝南,形如長條,由山門、前院、中院、后院組成。
青城在清代,先后培養出了10大進士,其中皇榜翰林1人;文舉23人,武舉51人;孝廉方正8人,貢生83人;秀才不計其數。
青城書院的建立,是古條城教育興盛的集中體現,使青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之鄉,為青城贏得了“風雅青城,仁義之鄉”的美譽,也使許多仁人志士走出青城,促進了青城與外界的交流和溝通,加快了青城文化的興盛和經濟的繁榮。
1993年,青城書院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城隍廟
城隍廟始建于宋仁宗寶元年間,即公元1038-1039年,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所以又稱之為“狄青府”。
明朝初期,當時青城的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朝廷便在此實行屯兵,并將議事廳改為守備府,使其成為青城守備軍的指揮部。明朝后期,青城的軍事戰略地位不再重要,朝廷將守備府改移他處。
雍正二年,金城的城隍廟進行維修,各地便開始競爭請督城隍的活動,經過青城人的多番努力,最終挫敗了其他縣府,為青城請來了督城隍,并將督城隍供奉在明朝的守備府,使之成為青城的城隍廟。
城隍爺原名紀信,是四川巴郡順慶府人,系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因救劉邦而舍身成仁。后來劉邦得了漢朝江山,為了紀念紀信,將其賜封為城隍爺。
整個城隍廟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由山門、戲樓、廊坊、陪殿、鐘鼓樓、獻殿、皋金二縣城隍陪殿、大殿等建筑物組成。該建筑群布局嚴謹,風格多樣。
1993年,青城隍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家大院
羅家大院是民國時期青城四大水煙作坊之一的“永順成”老板羅希周先生的宅院,建于民國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該院落由東院、中院和西院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7100平方米。
東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組成,它原來是羅家的水煙作坊,字號“永順成”。東院也是電視劇《老柿子樹》的拍攝場景。
中院是羅家人居住的地方,該院屬三堂五廈結構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間,東、西廈房各五間。上堂屋兩邊各有一間耳房,下堂屋的西邊也有一間耳房,東邊是磚雕大門。
西院由前院和后院兩座四合院組成,院內有花園、水池和走廊,是羅家人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用來招待客商的地方。
整個羅家大院由十六道門互相連通,設計獨特,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做工精美,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筑風格,是青城地區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
2003年,羅家大院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發起修建的。它是青城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家祠。
高氏原系山東渤海園園村人,明洪武年間,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隨肅王來到甘肅,兩位兄弟戰死在河西疆場,克尊便攜妻帶子來到青城定居。
高氏祠堂由山門、前過廳、后過廳、廂房、大殿等建筑物組成。
高氏祠堂是明清時期獨有的懸山式建筑,一層一層,逐層增高,以示高氏子孫步步高升;后過廳與廂房相連,不僅建筑獨特,而且寓意深刻,以示高氏后人互相扶持,共同進步;高氏祠堂的門庭柱數為九,九為個位數字中最大,在青城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寓意高氏后代上得廟堂,位及人臣;院中青磚鋪地,就是希望高氏后人平步青云。
高氏后人在清朝出了1名進士,2名文舉,6名武舉,22名貢生。
1993年高氏祠堂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林
青城碑林位于書院巷北邊,是一座仿古廊式建筑,占地面積516平方米,始建于2012年6月,于2013年7月竣工并接待游客。
青城碑林現保存石碑43塊,是明朝嘉靖龍飛壬戊年(公元1562年)到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期間青城地區所保存石碑的一部分,有記事碑、修建碑、集資碑、功德碑、墓碑等,這些古碑記載了青城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民俗等史料,體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傳統文化,見證了青城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
青城碑林是集材質、撰文、書丹、雕刻于一體的藝術珍品,對于考證當時青城的社會時代特征和歷史、書法、藝術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是一份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
千畝荷塘
青城千畝荷塘——黃河乳汁哺育的西北之最。位于東灘一帶的千畝荷塘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名。盛夏時節,古鎮綠茵茵的稻田香飄萬里,1400多畝荷塘, 160多種荷花姹紫嫣紅,魚兒池中嬉戲、水鳥塘邊翱翔。荷池中各種魚類的養殖已成為群眾的主要經濟收入。每逢節假日,都市的垂釣愛好者成群結隊,在荷池邊垂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小河漂流
小河漂流位于青城古鎮以北的黃河岸邊,該景點是由黃河的支流——小河子為漂流河道,于2006年建成,全長2.5公里,漂流時間大約為50分鐘。小河漂流即驚險、又刺激,還可欣賞黃河沿岸的自然風光。漂流之后,沿河灘漫步,不僅可以觀看波濤洶涌的黃河景觀,又可信然挑揀黃河奇石。目前,小河漂流是蘭州、白銀地區唯一的一處集休閑、娛樂、避暑為一體的水上漂流旅游項目,是周邊地區民眾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二龍山
二龍山景區位于青城鎮東灘村西南方,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該建筑群依山而建,氣勢宏偉,布局嚴謹,風格獨特。因其山勢如“二龍戲珠”故得名二龍山。
二龍山景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是,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古戲樓。近年來恢復修建的玉皇殿、二龍山寺、隍廟、文昌宮、三圣宮等,即保存了原來的歷史風貌又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
闖王墓
闖王墓位于青城鎮葦茨灣村,這是一處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因其山形勢如長龍飲水,所以當地人叫它龍頭堡子。在龍頭堡子山腳下有一片棗樹林,這里就是闖王李自成的墓地。
據李氏長輩口傳,每年的清明節和中元節都會帶著后人去給不知名的老先人上墳。直到解放后,才公開了這個秘密。到了2003年,在葦茨灣李文生家中,又發現了一本秘藏了300多年的《李氏家譜》。經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專家鑒定,《李氏家譜》為康熙年間抄錄原物,家譜的序言是李自成叔父李斌所寫,不存在偽造。據家譜中記載,李自成兵敗之后化裝成和尚,帶著兩位親信投靠其在青城的叔父李斌。也就有了李氏后人所傳的李自成“生前六房照顧,死后大房守靈”的說法。
2007年清明節由甘肅省明清史學會聯合李氏后人在葦茨灣龍頭堡子“闖王墓”公開舉行祭祀李自成的活動。
大峽風光
黃河蘭州段大峽谷西起什川小峽發電站,東至青城大峽發電站,全長31.5公里,長、奇、險堪稱黃河之最,故名大峽。
1993年建成的大峽水電站形成高峽平湖,使水上旅游變為現實。青山翠嶺綿延起伏,莽莽蒼蒼,山花爛漫,野草蔥蘢,景色十分優美。乘游艇徜徉其間,沿途風光美不勝收:天橋、煮鍋、月亮石、大照壁、諸葛祭天等景點自然天成、造型各異,讓游客體味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古民居四合院
青城的古民居四合院順小巷而建,有三堂三廈、三堂五廈、三堂七廈。過去,這些四合院的主人大多是各地商人,所以青城四合院的建筑風格吸取了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建筑樣式和特點。四合院的門樓分為磚雕大門和木雕大門兩種,有的還建有木制的大車門,以利于大車貨物進出。
青城現存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9處,現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古民居四合院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其規模宏大,做工精美,古樸典雅,風格多樣,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主要分布在青城、城河、新民三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