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上空的北京雨燕。徐永春攝/光明圖片
【呵護首都的生態符號】
從老北京口中的“樓燕兒”,到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作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北京雨燕,已經成為這座古老城市一道特別的自然與人文兼具的景觀,一個特殊的生態符號。
城市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發展的過程中保護乃至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北京雨燕的命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
伴城而棲的燕子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正旺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地區的雨燕僅存3000只左右。
然而,在半個世紀前,這個問題還很難回答,漫天飛舞的雨燕與古老的北京城“血脈相融”,難分彼此。1965年6月,著名鳥類學家鄭光美沿著紫禁城的護城河騎車慢行,一路發現了近400只雨燕。1966年,北京師范大學鳥類專家趙欣如還在西四北四條讀小學,他清楚地記得,校舍周圍生活著數百只雨燕,不時就會錯飛進教室。在老北京的記憶中,從天壇到太廟,從故宮到雍和宮,從北京的城樓、箭樓到頤和園的八方亭、東宮門,雨燕成群結隊圍繞著建筑飛翔,形成鮮活的古都風貌。
“與能在地面啄食的家燕相比,北京雨燕屬于天空。” 兼任中國鳥類學會副理事長的張正旺告訴記者,北京雨燕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空中度過。北京雨燕與家燕相比體型更大,翅膀窄而長,飛行時向后彎曲形似鐮刀,每小時飛行速度可達1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