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在10余年間增長面積相當于“26個西湖”,水位恢復至上世紀70年代末水平;可可西里保護區的鹽湖面積明顯擴張、水體淡化;姜古迪如冰川在近6年間平均每年退縮接近6米……記者近期在青海省調研獲悉,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敏感的青藏高原正呈現愈發明顯的暖濕化趨勢。
信號:湖泊擴張冰川退縮
青海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9月,我國內陸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面積為4429.3平方千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9.7平方千米,相當于26個西湖的面積。
另據青海省氣候中心及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監測資料分析,2005年至2016年青海湖水位一改往日持續下降的態勢,開始不斷上升,10余年間青海湖下社水文站年平均水位累計上升1.66米,水位恢復至20世紀70年代末的水平。
“從2005年開始,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呈持續增加趨勢,年平均降水量由1961年至2004年的358.8毫米增加到2005年至2016年的421.8毫米,增加近兩成。”青海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戴升介紹。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保護區,與青海湖同屬于脆弱生態系統典型地區。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對保護區內鹽湖、西金烏蘭湖、勒斜武旦湖等典型鹽湖進行了調查采樣。結果顯示,保護區內鹽湖較以往相比存在明顯的湖面擴張、水體淡化現象。
與此同時,青海省氣象監測結果顯示,1961年至2014年間,可可西里平均年降水量呈現出每10年增多20.7毫米的趨勢,近10年平均年降水量比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偏多兩成。同時可可西里氣溫也顯著升高,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2攝氏度。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蒲健辰介紹,從20世紀70年代起,位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姜古迪如冰川開始輕微退縮,90年代起退縮速度加快,2010年至2016年間,姜古迪如冰川退縮形勢嚴峻,6年間退縮34米,平均每年退縮接近6米。
判斷:氣候變暖或是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陸地冰川發育分布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地球季風氣候中心。水汽環流通過青藏高原的調節分配輸送到周邊大陸,形成地球上豐富多彩的季風氣候。因此,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是地球生命的中樞神經。
據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瓦里關山基地多年監測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年均上升約2ppm(1ppm指一百萬個空氣分子中含有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臺長張國慶表示,這說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形勢依然嚴峻,全球變暖趨勢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