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于199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位于全國著名僑鄉――福建省晉江市的東南端,其具體位置為范圍線聯結點的地理座標是。保護區總面積2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2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5平方公里。
保護區以保護已有7000多年歷史的海底古森林遺跡為核心,還包括海灣內的牡蠣礁和海岸自然地質地貌、名勝古跡、防風林帶以及石圳海岸海蝕變質巖自然剖面。目前,已發現24株古樹樁,其中22株在中潮區、2株在低潮區。最大樹樁面直徑達100厘米,最小為30厘米。樹樁露出灘面1—30厘米,時有些被沙淹沒,據地震儀測定,古樹樁埋藏部分的長度可能為20—25米。
保護區不但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還是旅游勝地。保護區氣候條件優越,名勝古跡甚多,在其周圍有清朝率兵統一臺灣名將”施瑯博物館”,有在閩臺一帶名聞遐爾供奉媽祖娘娘的“深林寺”、“鎮海官”、“百公廟”、“崇真殿”、“寶泉庵”,有壁山棧道、煙墩山峰火臺、獅峰石刻等。
景區景點
古牡蠣礁
古牡蠣礁,主要分布于中潮區,礁體長約500m、寬約300m、厚約20~40cm。從殼體分析,主要以長牡蠣、僧帽牡蠣和近江牡蠣為主,直接附著于基巖上,呈原生直立雙瓣俱存完整保存下來。根據廣州地理所、國家海洋三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系測得的14C年齡為距今9355年-25800年之間,且大部分樣品測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范圍內,因此,深滬灣大片古牡蠣生長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牡蠣礁由大小不同的牡蠣殼膠結而成,據測定,牡蠣礁分布在古樹樁出露區的南面,兩者相距約100米,位于中、低潮區。石圳海岸的大圳山是全國少有的變質混合巖典型剖面,包括各種結晶片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等。
變質巖地貌
石圳海岸變質巖地貌 石川變質巖區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變質帶的一部份。本區由于地處適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并清楚展示其歷經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和所經歷的復雜的動力、熱力變質作用,使之成為研究該構造帶出露最為良好的地點。此外變質巖區由于受海浪、風沙長期作用,形成的諸如浪蝕穴、風蝕壁龕、風動石、象形石等豐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現象,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也是難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崇真殿
崇真殿 位于深滬鎮港阜居,始建于唐,元末遷建今址。1993年按原樣翻建,延二層體的排樓山門拾階而上,直通天井至正殿,構成元代道觀建筑風貌。現殿中還保存著一尊宋代的石雕——玄天上帝。
寶泉庵
寶泉庵位于深滬鎮南春居,始終于唐代;原有一山門、二殿宇,本為佛教寺院,宋代配祀道教保生大帝,即有“庵官”之稱;明嘉靖年間被倭寇燒毀山門和中殿。一九四九年,后殿西廂再遭國民黨飛機轟炸。八三年華僑集資重建。現宮中完整地保存著清咸豐十年從臺灣學甲隨駕分靈而來的木雕保生大帝(大道公)一尊以及同期傳入的數百方古漢方(內科、兒科、外科、眼科等)。
百公廟
百公廟建在深滬東胺沙,廟中供一尊“百公”神像。相傳建于一百七十多年前。那年古歷二月初九,颶風過后,離深滬不遠的海面漂浮著一百個尸體。漁民把試題打撈起來,埋葬在一起,并建小廟以之悼念。
五十四
五十四 在“百公廟”北側,是漁民出入港口的重地,傳說在八十多年前有五十四個漁民打扮的試題漂倒此處,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