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城封土的排水系統也十分講究。寶城為前低后高形式,城內的封土則是中高外低。寶城的內側設磚墁凹形水槽,左右兩側稍前處又各設方井兩眼,井上覆蓋鑿有漏水孔的水蓖子,井下有暗溝前通啞巴院內的兩側排水孔道。每當大雨降后,城內雨水能順利地從啞巴院兩側的排水暗溝排出,有效地保證了玄宮上面封土的干燥。
方城后的琉璃影壁也改泰、康等陵依墻而建的方式,為一半嵌入墻體之內的隨墻而建的方式。
昭陵的寶城與泰、康等陵寶城模式相比較,顯得更加精致壯觀。 那么,為什么昭陵會采用這種"啞巴院"的形制呢?這還要從昭陵寶城培土一事談起。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歷九年(1581年)五月十五日,工部上一道奏章。說:"永陵寶城黃土,自嘉靖十八年以來,至今四十二年,不為不久,乃十分尚虧其八。"還提出六條意見請神宗批答。神宗覽奏后下旨說:"皇祖寶城培土如何四十余年尚未完?就這工程重大,若用陵軍、班軍未免耽延時月,終無完局,依擬通行雇募,刻期報完。"又說:"朕前恭 陵寢,見昭陵寶城亦欠高厚,著一體加培,俱不許茍且了事。"這樣一來,永、昭二陵寶城的黃土同時加培,大臣們恐洛下"茍且了事"的罪名,自然就按同一規制培筑了。這就是昭陵寶頂與永陵相同,卻與長、獻、景、泰等陵都不同的原因。由于封土的培高,冢前攔土墻、排水系統、照壁形式,與寶城、方城的關系都要重新考慮,于是形成了陵區內第一座"啞巴院"。這種形制由于冢前攔土墻的大幅度增高,不僅可以滿足以永陵位模式在寶城內填滿黃土的需要,而且方城下的甬道和寶城內通向明樓的左右轉向礓 也可以繼續使用,而不致被封土掩埋。這種月牙城、啞巴院的方式為后來的慶、德二陵所沿用。
也許有人會問,昭陵的月牙城、啞巴院會不會是原設計就是這樣,是原來擬定好的創新之舉呢?
從昭陵營建的歷史背景看,不會是這樣的。因為從整個陵寢建筑的規制看,昭陵是按泰、康等陵形制建造的。而且昭陵營建時,正是明代中葉著名政治家張居正執政期間。張居正受孝定皇太后李氏之托,輔佐年幼的神宗皇帝,正身體力行以務實的精神銳意改變時弊,他雖對先帝陵寢的建造態度也十分認真,但絕不會將精力花在陵制的創新上。因為這樣的創新只會增加陵工的工程量,加大用度,而當時張居正卻是千方百計在考慮著如何開源節流,從各個方面節省國家的財政支出。這點從神宗隆慶六年七月諭工部尚書朱衡的內容也可看出。神宗的手諭說,昭陵的營建"固不可因陋就簡,以天下而儉其親,亦不宜浪費糜財,飾文而鮮實……"可見,昭陵"啞巴院"是在一個偶然因素影響下形成的。
長陵
在天壽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他皇后徐氏(十三陵中第一個入葬的人)的陵寢,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建成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整個陵園用圍墻環繞,分為三個院落,包括陵門、神庫、神廚、碑亭、祾恩門、祾恩殿、欞星門、寶城、明樓等(現部分建筑已不存)。寶城磚砌,圓形,直徑約340米,周長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內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宮的位置。寶城南面中央有門,可沿磴道上達明樓。樓呈方形,四面辟券門,中貫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頂為黃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額書“長陵”二字。
樓正中有碑一座,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園本身外,還有東西二墳,東墳在德陵饅頭山南,西墳在定陵西北,墳內分別埋葬十六個為朱棣殉葬的宮妃,因其墳形如深井,故名東井、西井。祾恩殿:在長陵第二進院落內。即享殿,是祭陵時行祭祀典禮的處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謂感恩受福。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黃瓦紅墻,重檐廡殿頂,坐落在繞以漢白玉護欄的高約3米的三層石臺基上。面積1956平方米。殿內有十二根金絲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徑1.17米、高14.3米。梁、柱、檁、椽、斗栱等構件,也用楠木制作。歷時雖有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這樣宏偉的楠木建筑物,在中國已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