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成都出現了一家叫做“正興園”的包席館子,這家館子竟然孕育了多位川菜大師,直接引發了近代川菜系的形成,我稱之為“川菜革命的井岡山”。
正興園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老板關正興喜歡收藏古器皿,特別是各種飲食器具,如古瓷碗、瓷盤、精致的象牙和烏木包銀筷子等,作為裝飾品陳列在館子內,增加了很多文化底蘊,很受食客,特別是高檔食客的喜歡。其實這種把飲食文物收藏和餐飲結合的思路,也值得我們現在很多餐飲從業者學習。
再就是關正興非常注重人才的網羅,很快薈萃了很多川菜名廚,其中幾個堪稱大師級的,如滿籍師傅戚樂齋、貴寶書(關正興之子,川菜之父藍光鑒的師傅),漢族大師傅如周志成、游炳全等,還培養了后來被譽為川菜之父的藍光鑒,以及謝海全、張海清、李春廷等川菜大師。
在川菜發展史上,有兩個人雖然不是廚師,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是曾任四川警察局總辦和勸業道總辦(相當于商務廳廳長)的周善培,祖籍浙江諸暨縣,出生在成都,后留學日本,回國后一直在四川當官。周廳長愛吃愛喝愛題字,現在成都杜甫草堂的青花瓷影壁“草堂”二字就出自他手。正興園是他經常去的館子,而且經常在此請他的政界、商界朋友。周祖輩江浙,出生四川,有多游歷,見多識廣,對菜的做法口味,有很多要求,經常讓正興園的廚師根據他的想法改良、創新菜式,最經常的要求就是菜品要“簡潔有新意”。他是政府高管,又是大客戶,正興園當然是不敢得罪,非常謹慎的按照周善培的要求去做,把很多江浙菜結合川菜的手法,用當地的食材做了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產生了一批經典名菜,如芋頭丸子、釀大青椒、茄皮鱔魚、鱔黃銀杏、八寶鍋蒸等。其中的釀大青椒,是用大燈籠海椒挖空內瓤,填入摻紹興黃酒的鮮蝦肉餡,江浙鮮甜口味中略帶辣味,這批菜式也被稱為“周派川菜”。
另一個人物是賀倫夔,他1905年到四川警察局做總辦,也特別喜歡到正興園吃飯,人送綽號“賀油大”。他特別喜歡吃“京菜”,吃飯時也經常叫廚師過來,教給廚師如何改進,變化。據說有一次吃到了大師傅戚樂齋做的一道“五柳魚”,因為菜式做的非常土氣,這位賀廳長很生氣,當場把戚樂齋叫來,打了手板,一邊打,一邊說“我要打掉你的歪門邪道。”以賀的想法改良、創作出的川菜,被稱為“賀派”。
周廳長和賀廳長的口味一南一北,吃的認真,權大友多,加速了川菜對南北菜式的融合,很快初具體系了。
藍光鑒14歲到正興園做學徒,很快成長為大師傅,1911年,28歲的藍光鑒和二弟藍光榮、三弟藍光壁,師叔戚樂齋自立門戶,創立榮樂園。這也說不上背叛,因為清末兵荒馬亂,正興園被迫歇業,榮樂園的成立應該算是正興園的一次重生。
這個館子開在成都福廣街(現在的東風路二段),也是一家包席館,主要投資來自戚樂齋的300大洋,藍氏兄弟主要以技術入股。藍家三兄弟各有所長,大哥藍光鑒是川菜通材,樣樣精通;二弟藍光榮擅長北案(點心等);三弟藍光壁擅長做柜臺管理。
鑒于榮樂園在川菜史上的地位,我把它稱為“川菜革命的延安”。
經過正興園的積淀,榮樂園再繼承創新,正式成為川菜揚名的根據地,藍光鑒也被稱為“川菜之父”。榮樂園繼承了正興園“美食美器、重味重湯”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又增強了燒烤、煨、燉手法為主的菜式,以及大菜,家庭風味菜,還有各種湯菜,很快就聞名于成都。藍光鑒又特地請來正興園時的師弟周映南做大廚,他自己任行政總廚,當然也是老板之一。
藍光鑒還廣收徒弟,多達幾十人之多,這些人大多成為川菜大師,其中一些現在還活躍在灶臺上。如張松云、孔道生、劉讀云、朱維新、曾國華、華新倉、毛齊臣、周海秋等,都出自“藍派”門下。其中曾國華12歲就跟隨藍光鑒學藝,特別擅長做大菜,如一品釀海參、青丹燕窩、干燒魚翅、紅燒熊掌等。
川菜大師周海秋曾經做過大軍閥劉湘的家廚,他創制的代表菜是樟茶鴨、豆渣豬頭。后來,藍光鑒的這些弟子又帶出一大批特級川菜廚師,又創出了很多代表菜,門生遍天下,占據了現代川菜的大半壁江山。
“藍派”開啟了一代川味正宗。對于什么叫川味正宗,藍光鑒曾有斷語:“所謂川味正宗者,是在原有基礎上甲南北之秀,而自成格局也。”“正宗川味,是集南北烹調高手所制的地方名菜,融匯于川味之中,又以四川人最喜食的味道處置。”
這兩段話可以看做是川菜的核心指導和“最高指示”。
藍光鑒還創立了現代川菜宴席的程序,一直沿用到現在:先上冷盤、再大菜、繼而點心,最后水果。
藍光鑒一生創造了數以百計的美味佳肴,不單融匯南北名菜,還改造了一些西方菜式,清真菜,他主張“只要改的有道理,就要改。”把各種菜式納入川味體系。比如一道叉燒雞,原型就是西餐中的烤火雞,藍改用本地雞外包豬網油,烤制。這道菜后來直接啟發了國宴名菜“網油燈籠雞”的誕生,成為川菜大師陳松如的代表菜之一,深受毛澤東等人的喜歡。藍把廣東的生片火鍋、蝴蝶餛飩,江浙的蝦爆鱔、醉蟹,山西、陜西的醋熘魚、南邊鴨子、莼菜鴿蛋等省外名菜,佛家的羅漢菜、素燴,清真的炸羊肉、炒鍋蒸,道教的素菜,如胡蘿卜、萵筍等,再加上豬肉絲和蒜苗、芹菜,就成了現在的四川名菜“炒野雞紅”,紅綠相間,非常像野雞的顏色,故而得名。
也是受藍光鑒網油叉燒雞的啟發,我覺得可以對北京烤鴨做一個改良,做成網油燈籠鴨,別有一番風味。
附:藍光鑒的叉燒雞菜譜。
制作:
1.先將活雞宰殺,去毛,洗凈,破腹取出內臟,去四大骨,再洗凈。再用醬油、料酒、姜米、蔥節涂抹雞內外,腌制靜放一邊。網油洗過,改成三大張。豬肉洗凈,切做二粗絲,入碗中用精鹽、水豆粉碼過。
2.鍋置火口,下豬油燒至八成熱,放肉絲炒散,加芽菜節、姜絲同炒后起鍋,待稍涼便做餡料填入雞腹腔內,再用網油把雞裹緊,共裹三層,裹二三層時均要用蛋清豆粉涂過。再用木柄鐵叉從雞翅與雞腿部平穿過,入明火烤池中不停地轉動,烤至表面色黃、雞肉已熟時下叉。剝取網油,切長條塊,擺在條盤一端,雞肉切小條擺在條盤另一端,盤中盛雞腹腔內的餡料,并擺進生菜。
3.甜醬、白糖、麻油對成調料,裝進味碟,撒上蔥花,放在條盤邊供蘸食。這道菜的特點是雞肉細嫩,網油酥香,餡料味鮮,咀嚼起來口感豐富并有回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