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也是來自買滿煎糕的人。
每天凌晨三點,張景雄已經從裴巷的住家出發,走到70米外的這間小店里,開始一天的勞作。大概清晨6點多,買滿煎糕的人開始陸續到來。
“給我3份。”一個爽朗的聲音傳來,哦,是一個年輕的后生家。握著滿煎糕,他笑得燦爛:“終于買到了,我要帶回惠安去的。”
他告訴老板,為了等這口老味道,來泉州游玩的他,前一天的傍晚便專程尋來,可惜,老店已經關門,他選擇在西街的客棧住下,只為等待著天亮后再來。
這么溫馨的等待,即使天天站在爐火旁、光著膀子的粗漢,心里也要柔軟地放起歌。
太多人專程開車來買,從晉江、石獅、安溪,就為了一口“康莊滿煎糕”。張景雄不敢辜負大家的認可。從面粉到黑糖、冬瓜條、花生米,一切添加到里頭的原料,都想用最好的。一天要看好幾次面粉糊發酵的情況,拒絕用膨松劑代勞;一天要數百次提起30斤重的餅盤,無數次用手試探爐火上鐵盤的溫度。
“但還是不想生意太好。”張景雄說,因為每塊滿煎糕,發酵、調料、火候都要時時的調整,排隊的人太多,你會著急,便不能伺候好每一塊滿煎糕。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張景雄開始滿心圍著一口鍋、一張餅團團轉。37年前,他寫下“康莊”兩字時,心里可還想著遠方啊。
37年前,張景雄在永定的煤礦廠,揮舞著鏟子,在幾十米的地下,挖著一條條讓礦車通行的路。下了礦,被煤熏黑得只看得見眼睛和牙齒。70年代,工人是最光榮的職業,即使在地底如鼴鼠般扒土,每個月領著70幾塊的工資,心里填滿的仍有知足的小確幸。
是母親的一封信,打亂了一個青年工人的自由暢想。回到西街,陪在母親的身邊?張景雄想起早逝的父親,在親情與前途的糾葛里,選擇了母親,辭了工人的身份,回到西街,擔起一家五口人的生計。
正是那時候,張景雄找了一位年老的師傅,學起了糊口的手藝,在裴巷的街口支起鍋,煎第一張滿煎糕。
從萬千人羨慕的工人,到“小攤小販”被戲謔的落差里,張景雄站在爐火前,等著鍋里滿煎糕的火候時,背后的收音機里放到就是這首《我需要的安慰》:
“路漫漫云茫茫/我為理想奔向康莊 / 遍地荊棘把我刺傷 / 需要你安慰姑娘 / 用什么能治痛苦 / 用什么能醫創傷 / 滿懷的辛酸 / 我又能夠向誰講 ”
“我為理想奔向康莊”,唱出了一個青年工人對未知生活蠢蠢欲動的向往。所以,張景雄決定把這份完不成“康莊”夢做成名號,哪怕總要被人問起:“你是不是姓康?”他總不厭其煩的回答:“我不姓康,我姓張,名叫景雄。”
37年,直挺的背彎了駝了,圍裙穿到稀薄,原以為只是一陣子的營生,卻做了一輩子。小店,也從巷頭搬到幾十米深的巷內。二十平米的店,有些破敗,用紙板打印的店名,隨意地掛在門前的鐵絲上。初來咋到的人,不好找,可依舊天天有人問路而來。
每個小長假,都是老店的“黃金周”,為了不讓排隊的人久候,夜里的十二點,有些人還未睡下,張景雄便要趕著起床,開始忙碌。一天下來,像是經歷了一場戰役,到中午12點,已經累得提不起餅盤,只能向還未買到的人道歉,“今天就賣到這,讓我休息下,明天再來可好?”
現在,30歲的兒子,架著斯文的眼鏡,會在身旁學著調面粉、看火候。勞碌慣了的張景雄,總叨嘮“他不夠勤快”、“他沒有從刷面粉桶、洗餅盤開始”。
一口滿煎糕,我竟講了這么長的故事。或許,我急于想說,煙火炕上的“康莊”,可不只是你們的老口味,那里還藏著一顆最現實浪漫主義的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