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塘鎮蘇塘村,有一處米粉集中加工生產場地。這里的房前屋頂,每天清晨都曬滿了散發著米香的米粉。據說,蘇塘米粉源于清朝嘉慶年間,村民代代相傳,至今200多年歷史。因其口感香甜順滑、宜炒宜湯有嚼頭而遠近聞名。
碾米、制槳、蒸米團、切塊、再碾……凌晨1點多,伴著晨光,沐著露水,蘇塘村近20家米粉加工廠的工人就忙碌開了。
“家家戶戶每天都是從凌晨一點開始勞作,到七點多才完工。” 鄭奎忠是一家米粉廠的負責人,這樣的作息時間已是他們獨有的“生物鐘”,早就習慣了。
蘇塘米粉是用傳統工藝制作,香甜順滑,遠近聞名。
“米粉的原料是大米,制作前一天要挑好精細的大米。”老鄭說,大米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逐漸發酵,大米的酸甜才能顯露。
次日凌晨,將大米碾碎,加水成漿,而后放到蒸籠里蒸一兩個小時。大米蒸成熟米團,要碾壓平直,分割成塊,再蒸一遍。如此反復,米塊越來越韌,做成的米粉吃起來才更有嚼頭。
這些工序完成了,米團就該出條了。經過出條機中,米團變成絲狀,流進滾燙的水中,十分順滑。
當清晨的太陽噴薄而出的時候,也正是米粉從熱水中撈起晾曬的時候。工人把剛出水的米粉對折成一片片規格相近的小方形,碼在竹編上。然后,或肩扛,或車運,將竹編抬到屋頂、空地上晾曬四五個小時,曬干透了就是成品。
(董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