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球員24歲就能退役了!”足協新政一下發,不少中國球員都發出類似的感概。
當中國的球迷們還沉浸在亞冠聯賽上港與蘇寧的中超德比中6外援大PK的爽快中時,中國足協默默的在官網發布了兩則通知,猶如深水炸彈一般炸開了足球圈,而歷史首次亞洲級別賽事的中超德比和胡爾克碾壓級別的表現都顯得黯然失色。
中國足球恐一夜變真成泡沫
巨大賽事IP或逐漸坍臺
在中國足協發布兩則新政之前,中國平安集團以10億價格買下中超聯賽5年冠名權,體奧動力此前花費80億拿下中超版權。依據合同條款,當下情況中國職業聯賽的贊助商們都可以拿著合同跟中國足協、中超公司好好理論一番,投資減款甚至終止合同并非癡人說夢。揮斥重資贊助中國職業聯賽的贊助商們也已多為國內企業,企業們或許會礙于情面與相關政策對足協所下發的新政睜一眼閉一眼,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巨大壓力下,很難說贊助商們能夠堅持多久。
依據并引用足壇名記肖良志報道,“中超歷史上有著許多類似的教訓慘痛。當然,這些教訓大多都是在國外品牌身上發生的。
2001年,在沒有和贊助商IMG、百事可樂等打招呼的前提下,閻世鐸提出暫停升降級,引發了贊助商一系列的不滿。2002年,前六輪甲A沒有電視直播,讓IMG和百事可樂等很是焦慮。到了2002年賽季末結賬的時候,百事可樂一直在按照合同扣除IMG的費用,IMG按照合同扣除中國足協的費用,那時候,IMG拿出中國足協違反合約細節多達100多處。當時,百事可樂提前終止了與中國足協的合同。
2004年,因為G7鬧事和罷賽等多起嚴重事件,西門子按照合同,扣除了三分之一冠名費,并且提前終止了合同,導致了中超在2005年的裸奔。
此后,從2006年至2010年,中超有三個冠名商,中超公司攤上了兩個官司。倍耐力贊助的時候,原本冠名費4000萬左右,每次聯賽中出現重大問題之后,倍耐力的代表就會拿著合同到中超公司扣款。西門子贊助的時候,中介公司每個月都會遞交一份中國足協違約的細節,按照合同扣款。包括后來的金威啤酒,也沒有放過中超公司。
后來的大連萬達和中國平安因為是國內公司,沒有太過計較。體奧動力5年花費了80億元,也沒有因為2017賽季變更外援政策和出臺U23新政而要求扣款。中甲聯賽的冠名商和版權商,同樣做到了全力支持。但是,當U23的政策朝令夕改,對中超和中甲聯賽的水平產生較大影響之后,這些贊助商是否還會坐得住?”
如果賽事吸引力下降,贊助商們的利益必定受到損害,而這種損害也將直接在職業聯賽中體現,那時中國足球的資本也將真的成為泡沫,一戳就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