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祥芝鎮衛生院,外表看似普通而陳舊,內里卻早已“舊貌換新顏”。今年來,祥芝鎮衛生院緊貼群眾就醫需求,以院區改造提升為契機,結合該院一貫擅長的“中醫”優勢,著力打造人性化、有溫度、高效率的醫療服務環境,推動形成流程更科學、模式更連續、服務更高效、環境更舒適、態度更體貼的醫療服務,為患者帶來更多就醫新體驗。
“小”處入手 擴“大”服務 改善就醫新體驗
就醫環境的優劣,很大程度影響著群眾的就醫體驗。對于祥芝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倪孝淵而言,優化就醫環境,為群眾改善就醫條件,一直是這幾年壓在心頭的一件“大事”。但受客觀條件限制,祥芝鎮衛生院外拓空間有限。如何在原有的“小”空間里,優化布局,擴“大”服務,滿足群眾更多元的就醫需求?倪孝淵頗費一番心思。
“那就以‘小而精’的空間,做好‘高質量’的文章!”今年來,祥芝鎮衛生院加快推進主題教育成果轉化,并借助創建“鄉鎮衛生院優質服務基層行推薦標準”活動這一契機,對全院開啟改造提升,重點在環境優化和流程設置方面下大功夫。“重新梳理功能分區和就診流程,設置相對集中的診療區域,群眾可以‘一站式’接受服務,減少等候時間,避免來回折騰。”倪孝淵表示。
改造之后,將一樓的24小時急診區進行擴建,優化一樓門診診室布局,以便有需要的群眾能夠全天候、快速接受治療。這一設置,在基層醫療機構中,尚屬超前。考慮到老年人的就診需求,祥芝鎮衛生院還將慢病專家門診也設置于一樓,方便慢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尋找下沉專家看診。走廊間見縫插針,有家庭醫生簽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宣傳以及慢病健康宣教,以提升患者參與感和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從而鞏固慢病管理成效。
祥芝鎮衛生院此番改造兼顧了各個群體需求,如將中醫館、理療區(康復科)、住院區歸整到了同一樓層,方便患者一站式接受“中醫”服務;完善兒童健康管理中心,新增親子活動室(繪本館)、愛嬰哺乳室等配套設施……
更多暖心細節也被考慮在內,如地面上指路標志也將醫院每一層布局清晰地呈現給患者,患者想到達哪個科室都一目了然、簡易便捷,讓病人少跑“冤枉路”。
“中”味更濃 “醫”效更好
群眾愿留“家門口”
最明顯的變化,當屬位于四樓的“中醫館”。步入其間,中式風格,古色古香。迎面而來的中醫展示館,還有走廊墻上點綴的中醫文化故事和中醫養生知識,都營造出濃郁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前來尋求中醫診療的患者絡繹不絕。
“原本打算到上級醫院住院理療的,一看這環境、這氛圍,還是決定留在‘家門口’,方便!”此番,“中醫館”的改造與提升,將更多患者留在“家門口”,增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同時,助力分級診療在基層加速落地。
群眾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對治未病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中醫藥在老年人和兒童健康管理,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預防治療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基層很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倪孝淵決定,以此次改造升級為契機,提升中醫診療環境,多舉措發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將中醫這一原有優勢進一步發揚,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近享受到更加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與此同時,我們著力打造中醫全科的服務模式,不斷拓寬中醫藥服務領域,將臨床診療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理念結合,延伸探索服務前置,做好兒童、老年人、孕產婦以及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對轄區居民開展全周期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倪孝淵表示,比如,該院創新探索中醫適宜技術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的模式,已取得新的成果。
而促進中醫藥文化不斷融入百姓生活,祥芝鎮衛生院的用心與巧思還有很多,如專門設計了院標,將祥云元素融入其中;在中醫展示館內,除了配套有中醫“太空艙”,還精心設置了中藥茶飲方、藥膳、中醫外治特色療法器具等實物展陳,涵蓋健康自測、中醫體質調理、經絡養生等內容,為居民提供沉浸式的中醫藥文化體驗,潛移默化接受健康知識普及教育。此外,住院區還開辟了暢所“漁”言墻,搭建醫生與患者之間溝通的橋梁……
推動優質中醫藥資源持續走出醫院,走入群眾,也是祥芝鎮衛生院普及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實踐。近兩年,醫院把黨建與業務相融合,積極開展下鄉義診,中醫藥專家、黨員志愿者走進社區、下沉鄉村、貼近群眾,用接地氣的方式把中醫藥健康理念、中醫防病治病知識帶到群眾身邊。由此,祥芝鎮衛生院中西融合、預防為主的醫療服務能力和可及性不斷加強,群眾健康獲得感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