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甲代巡當境
火神爺,董氏救命佛
雷遠洲老伯既是妝糕人藝人,也會制作閩南泥塑、紙扎等。(蔡世力供圖)
一鋪至少一“擋境” 蘊含閩南信仰文化
半年后,雷遠洲手繪的永寧三十二鋪擋境出爐,手繪圖稿交由蔡世力負責,隨后這些圖稿被掃描、刊印成明信片。記者看到,明信片上有三合境的保護神包公、忠義鋪的金甲代巡、龍順鋪的保護神五顯大帝,畫面質樸,筆畫簡單,但色彩鮮艷,有很濃的閩南味道。乍看上去,與閩南年畫有些相似。
“我家住在宣花鋪內的三合境,擋境是包公,包公也就是包拯。”雷遠洲說,三合境是由三個不同的角落劃歸在一起,位于古衛城的邊緣地帶,境內百姓選擇公正嚴明的包公作為“擋境”。
“一個鋪可能供奉有多個‘擋境’。”蔡世力介紹,比如永寧西門外原屬于秀山鋪,這里就有保生大帝、廣澤尊王、法主公、九代巡四位保護神。
此外,溪源鋪有兩位守護神,分別是伍子胥和“番王爺”,“番王爺”是清末旅菲華僑鄭星從菲律賓帶回;海寧鋪的守護神臨水夫人和行化鋪的守護神泰山夫人等,她們作為閩南的“七娘媽”,寄托著居民們希望孩子健康長大的祈愿,因而成為整個衛城奉祀的神明。
■相關鏈接
永寧三十二鋪 廟宇多達40余座
“鋪”和“境”之間有何區別?據介紹,鋪境制度是明清時期泉州府執行的基層行政區劃,每個鋪又分為若干個“境”。因此,“境”比“鋪”小。平時,這兩個級別的“基層”,負責管理轄區戶籍、征調賦稅、傳遞政令、敦促農商,還得向上級“地方政府”提供信息。
彼時,永寧衛城里,每個境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圍,大概有若干街巷和20多戶居民,居民一般共建廟宇,俗稱“境廟”。永寧雖然僅三十二鋪,但廟宇多達40多座。
“現存的‘境廟’大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重修過。”蔡世力說這些“境廟”見證了永寧的歷史變遷,希望這些“境廟”能夠得到妥善保護。與此同時,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永寧的歷史和文化,蔡世力及其團隊正籌拍《永寧三十二鋪》紀錄片。(記者 張素萍/文 王柏峰/圖)(除署名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