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操作、網上預約、上門接客、精確送達目的地,還可評價印象……時下,手機軟件打車出行已成為年輕人所熱捧的交通方式,滴滴順風車就是其中一種產品。然而,因相關法規并不完善,一些車主在使用手機打車平臺載客時,也面臨著許多法律尷尬。為此,本報記者親歷“順風車”載客。
親歷:
滴滴順風車
記者當司機
2月20日上午,記者在手機打車軟件上發布順風車跨城行程:石獅至漳州,出行時間:上午8時。隨后在匹配頁面看到“順路出行”的乘客信息10條,經過篩選找到最為匹配的乘客同路順行。乘客為閩南理工學生三名,他們的目的地均為漳州市區。接著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乘客,進一步同乘客確認出發的時間和地點。8時許,記者駕車來到閩南理工正大門,捎上三名乘客一同上高速前往漳州。記者注意到,根據滴滴打車系統自動生成的價格三人的車費為132元。其中包括一部分的保險費用。
從石獅至漳州市區的車程為兩個小時左右,車上三名在校大學生與記者簡單地交流了下,話題大多為實習及就業等。10時許,車輛抵達目的地,其中一名學生通過在線支付的方式現場將車費132元轉至記者賬戶,記者及時收到了運費,完成一筆順風車載客出行。
整個過程較為流暢,無論是聯系乘客及接送乘客的地址,均有詳細的方式及導航引導。在途中,記者與乘客的關系也十分融洽。
隱憂:
是否“黑車”?
合法性存疑
27歲的李先生是石獅人,在泉州市區開店經營小生意,常常要一個人開車兩地來回跑。去年下半年,他在朋友的推薦下也裝了手機打車軟件,開始了他的“順風車帶客”生意。如此下來,他一個月“創收”700多元。李先生告訴記者,“單人單次去泉州市區的費用一般在20多元,反正我一個人去也是差不多公里數,順路帶人還能掙一些油錢,挺好的。”
不過,李先生也有自己的擔憂,有一次一位中年男子上車后,要求李先生提前說好彼此是親戚,了解好相關信息,以避免被當做是黑車受罰,這讓李先生第一次質疑順風車的合法性。除此之外,一些乘客在車上抽煙、吃零食、大聲喧嘩也讓他頗為無奈。
昵稱為“ying”的乘客在打車軟件上顯示,她共出行50余次,顯然這是一位手機打車達人。ying告訴記者,以往主要是坐公交或打摩的,但是公交車不方便,摩的又不安全,近一年來她出行都是靠手機打車。“由于我坐的大多是順風車,所以不僅乘車方便,而且車上還能跟車主聊天結交朋友。”不過,ying也認為,有時候單身女性乘坐陌生人的車輛還是比較擔心。
觀點:
市場有需求
法規應厘清
對于車主而言,順風車在不妨礙車主出行路線的前提下帶客,補貼了油錢;對于乘客而言,花錢不多還可以享受上門接送,其實挺劃算。事實上,手機打車的盛行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大眾的出行需求,迎合了年輕人的出行方式趨勢。但尷尬的是,也出現了另外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在無執照的情況下,私車營運牟利是否與現行的法律相違背呢?
記者就此咨詢了交通執法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要以交通部給出的信息為準。他透露,現行的法律規定,營運車輛需取得正規的營業執照。國家也鼓勵順風車的實行,因為這是環保的出行方式,但是在具體監管中很難判定是否是順風車,同時他指出若是違規,那么違規的主體是平臺還是個體司機等一系列監管問題都有待于法律和上級部門的進一步完善和確認。
顯然,依托平臺,綁定眾多的車主及乘客的打車軟件,顯示出了強大的市場,客觀上來說也成為一種新的交通出行方式。但是在具體的政策層面上,營運車輛需取得正規執照又是硬性的規定,且手機打車軟件背后,車主和乘客的安全如何保障,及監管中存在的諸多環節又如何細化,如此種種都有待于進一步厘清。 (記者 楊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