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住在古大厝里,高大寬敞的廳堂門楣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英林傳芳”,每逢年節(jié)喜慶之日,長輩們還在門前掛起書寫“堂號”的大紅燈籠。記者總是好奇地問家人,這是什么意思?長輩們說,“堂號”本族世代相傳,標明姓氏、族別,是要讓族人們記住家族史,規(guī)范家風、家教。昨日上午,首屆泉州姓氏文化花燈展在泉州市博物館舉行。寫著28個姓氏“堂號”的31盞花燈,形成一條燈廊,講述著28個“堂號”的姓氏文化歷史。
泉州姓氏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黃華林正在現場為慕名前來賞燈的市民解答各“堂號”的起源。據其介紹,此次花燈展的特色在于:把姓氏文化、姓氏堂號與傳統(tǒng)元宵花燈相融合,通過賞燈,追本溯源,讓泉州百姓,尤其是年輕人和新泉州人,更好地了解姓氏源流。花燈上的每一個姓氏堂號,都有其特殊意義和不一樣的家族故事。其中有代表性的堂號為:濟陽柯蔡(柯氏和蔡氏)、樂安世胄(蔣氏)、江夏傳芳(黃氏)、開閩三王(王氏)、九牧傳芳(林氏)、梅鏡傳芳(梁氏)、四知傳芳(董氏和楊氏)、隴西傳芳(李氏)、理學傳芳(程氏)等。
記者在展區(qū)看到,寫著“濟陽柯蔡”堂號的花燈約有1.5米高,制作成一座傳統(tǒng)工藝走馬彩扎燈,懸掛在展區(qū)最顯眼的位置。據泉州姓氏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蔡第樂介紹,“濟陽柯蔡”是指柯姓和蔡姓都屬于“濟陽”這個“堂號”,是一家人。其中蔡姓在石獅可以稱得上第一大姓,分布在石獅的祥芝、大侖、蚶江等地,約有6萬多人。石獅第二大姓為王姓,人口約3.2萬多人。第三大姓為林姓,人口約有2.8萬多人。三大姓氏的總人數超過石獅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泉州市博物館陳建中館長告訴記者,位于泉州市博物館的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開館三年來,不斷拓展展覽,豐富館藏,展出與閩南文化相關的文化。第二屆泉州姓氏文化花燈展將于明年舉行,屆時將展出超過100個姓氏幾百盞姓氏花燈,講述更遠古的家族故事。
據悉,本次活動由泉州姓氏文化交流協(xié)會、福建省濟陽柯蔡委員會等聯(lián)合協(xié)辦。展期將持續(xù)一個月。(記者 洪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