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明日是又一年重陽佳節。在這個天高云淡、秋風送爽的美好時節,泉州大地上,各種敬老活動漸次登場。有的家庭帶老人出游賞景,有的社區村居辦起共享孝心宴,還有一些公益機構組織義診送健康……讓老人們格外感受到一種濃濃的關愛與尊敬之情。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一個個敬老愛老的場面,繪就金秋時節既美麗又暖心的風景線。在重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泉州,文明城市建設風起云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漸成共識。無疑,關愛老人已經成為日常行動,并不一定要通過一個重陽節來實現。然而,在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的趨勢之下,如何孝養老人仍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的社會難題。重陽節來臨之際,除了舉行各種敬老活動之外,尤其需要思索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給老人一個幸福的晚年。
孝養老人,富起來的泉州人,物質上的給予已經不成問題,文明程度日益提升的泉州人,也從不吝惜滿足老人的物質需求。但僅僅有物質上的給予遠遠不夠,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要給老人以悉心的照料和精神的滋養。特別不容忽視的是,少子老齡化趨勢下,“代際傾斜”致使大多數老年人仍然承擔著照料孫輩等重任,而傳統文化中子女及家庭對于老年人的“反哺文化”逐漸淡化,老人的精神生活容易受到忽視。同時,移動互聯時代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也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大部分老人無法跟上網絡社會的變化步伐,成為被時代遺忘的群體,這更加重了老人的孤獨感。
當下,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必須建立強有力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機制。首先,對于家庭而言,應做到“親情滋養”。“養兒方知父母恩”,把精力放在養育下一代上,不應該成為我們忽視老人的理由,反而應該成為給予老人更多親情慰藉的動力。除了平時多看望關懷父母,多陪父母聊天,幫助父母培養生活愛好和喜歡的生活方式之外,對于父母的精神狀態,兒女應該加強觀察,注意患病老人情緒變化,幫他們排解孤獨、樹立生活的信心。其次,對于社會而言,應做到“文化養老”。既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孝養文化,還要為優化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提供資源支持和制度安排。尤其要強調的是,社區對于優化老年人精神健康能起到關鍵作用。社區可以通過組織活動,加強老年人的社會整合及情感歸屬,同時,社區也應該在心理健康篩查及診治方面發揮最為便捷的作用。
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網絡時代飛速發展,建立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機制,也離不開互聯網的這一工具。一方面,子女和社會要創造機會,讓老人接觸互聯網,并耐心教會老人熟練使用互聯網,讓老年人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應該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為老人提供更多便捷服務,比如建立集管理、運營、服務于一體的養老服務平臺,還可以開發針對老人的互聯網購物、娛樂、信息服務等,從而讓老年人真正融入互聯網時代,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便利和快樂。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到老。”在轉型社會中弘揚孝道文化,需要我們在物質上滿足老人,更要求我們給予老人精神上的滋養;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孝養老人,才能給他們一個真正幸福的晚年。(鄭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