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個體被拋入陌生環境后,為了生存,必須進行調整,直到讓自己“舒服”為止。我們稱這個過程為適應。適應周期往往和個體對環境的認識度成反比。
為了降低這個周期,個體有兩種選擇:一是讓自己快速了解新群體,掌握新規則,養成新的行為習慣;二是在新群體中尋找身份接近或相似的個體,與其組成一個小群體,在不用將自身調整至與大群體相契合的程度時,就率先讓自己“舒服”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抱團現象或小文化的形成機制。
小文化不同于亞文化,后者衍生自主流文化,且與主流文化一脈相承,前者往往與主流文化相對抗,其形成與發展以保全自身為目的。
留學生基數龐大,所以無論進入哪所大學,我們都能發現同類群體的大量存在。為了適應留學生活,不少留學生會主動加入說母語的小文化群體。他們一起購物、就餐、玩耍。大多數留學生出國后進入的新環境并不那么“新”。不參與主流群體的公共生活,使留學生在日常環境中不需要頻繁使用外語。
外語的使用場景被縮小至課堂及其延伸范圍,然而這一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如前所述,語言技能的提高和語言使用的頻率有關,但是不同課程對語言使用的要求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