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美國的血腥暴力事件發生的頻率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增加。
距拉斯維加斯槍案只一月有余,離紐約曼哈頓萬圣節卡車撞人襲擊、得克薩斯教堂槍擊還不到半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蒂黑馬縣一小學當地時間14日又遭槍擊案,致至少4人死亡,包括小學生在內的多人受傷。
所有這些暴恐事件中,襲擊者身份、年齡、宗教信仰各異,似乎難以得出共性結論。不過,仔細觀察,這些襲擊者都有著暴力、易怒的性格共性,成為槍案或恐襲背后的暴力基因。
此次加州小學案,鄰居認為槍手“瘋狂”“一直威脅大家”;此前警方描述拉斯維加斯案的帕多克“易怒,焦慮,自認為是個壞人,還有一個私人武器庫”;曼哈頓案賽波夫在鄰居眼中的“待人友好、舉止規范”逐漸變得“太情緒化”,以致于“性情大變,走向極端”;得州案的槍手凱利之前在社交媒體發布槍支照片并出言不遜,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還披露其“上過軍事法庭并于2014年被開除軍籍”……
可以說,槍支泛濫是造成這些悲劇的一個顯性原因,而美國政府對暴力文化傳播監管不力,公眾教育缺失,社會輔助機制不完善等因素,都助長了社會文化中暴力基因的生長,為暴力事件埋下了隱患。
電視、電子游戲、電影、互聯網……美國文化中的暴力元素,通過無處不在的媒介擴散傳播著。軍隊、黑幫、以暴制暴的警察甚至是超級英雄,都成為百年好萊塢電影電視流行的主題。從熒屏中找到靈感的槍戰和打斗游戲,也繼承了其無孔不入的暴力元素。
美國全國反電視暴力聯盟官網顯示,根據2014年一項針對美國電視節目涉及暴力內容的調查結果,美國全國無線、有線電視節目中,37%含有暴力;家庭影院有線臺節目中,86%含有暴力;美國電視網臺節目中,85%含有暴力。
而在網絡新媒體時代,暴力信息的數量和傳播速度更是呈幾何級增長,也更難追蹤和消除。同時,美國缺乏對涉暴信息、網絡暴力的有效監管,一些實施犯罪的內容甚至能夠在互聯網上直播。這些都潛移默化地滋長了美國社會的“暴力性格”。
美國法律界人士認為,雖然美國將近半數的州均有涉及控制網絡暴力的法律條文,但條款太過籠統,很難解決具體問題。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爭論控槍問題之余,恐怕需要追根溯源,先想想如何醫治社會文化中的暴力基因。
(原題為《美國槍案悲劇的暴力基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